以繩綁縛或作舞 話題作《束縛》來臺 探索人際互動界線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2019臺北藝術節邀請澳洲藝術家陸奇(Luke George)與新加坡藝術家郭奕麟(Daniel Kok),帶來話題之作《束縛》( Bunny ),結合裝置、舞蹈和繩縛,邀請觀眾參與,一起探索人與人之間如何互動、形成連結,前衛裝置及大膽表現手法,吸引全場目光,9月6、7日於華山烏梅劇院演出2場。

▲《束縛》彩排記者會上澳洲藝術家陸奇以繩綁縛觀眾。

《束縛》舞臺四處放置各色繩子綑綁住的物品,例如桌子、三角錐、消防栓,演出開始由陸奇綑綁郭奕麟,接著陸奇與觀眾互動,隨後郭奕麟也會擁抱物品,與物品產生聯繫。在集體注視下,觀眾好似被繩子和氛圍束縛起來,而人與物件也在束縛過程中,擺盪在人性和物性、同理和欲求間。

▲舞臺四處放置各色繩子綑綁物品,例如前方的桌子、後方的消鈴栓。(記者 陳安婷/攝)

郭奕麟是新加坡當代表演藝術空間的藝術總監,創作多處理個人和集體的觀演關係,探索特定類型的「表演人物」,如鋼管舞者、啦啦隊員、繩縛師等。陸奇則擅長透過非傳統、大膽的手法,開創出新編舞作,挖掘觀眾和表演者之間的親密可能。兩人於2014年雪梨坎貝爾敦藝術中心駐村時相識,因都關注觀演過程的連結,促使開啟《束縛》的合作契機。

▲為了安撫受綁觀眾的情緒,陸奇輕輕按摩使其放鬆。 (圖/文化局提供)

《束縛》的英文名稱是「Bunny」,這也是被縛者的暱稱。以繩結和綁縛的方式呈現舞作,探究藝術家和觀眾之間的互動、動力與權力關係。陸奇表示,嘗試使用繩子這個決定是很直覺的,「繩」的概念一冒出來後,馬上在雪梨找到一間繩縛工作坊,從頭學起,兩人感興趣的領域,包含郭奕麟的鋼管舞、陸奇的按摩實作,都藉由「繩」匯聚成一個提問,那就是「舞者和觀眾對彼此的欲望」。

▲被綁觀眾懸於空中,考驗著與藝術家陸奇(著黃衣)及郭奕麟(白衣)建立信任與連結感受。(記者 陳安婷/攝)

在創作《束縛》的過程中,他們進行田調研究,綁過各式各樣的人,也遇到各種情況。每一個觀眾都是縛者,也是被縛者。沒有觀眾就沒有這場演出,藉由藝術及繩縛,突破舞者與觀眾的界限,在接受或拒絕綑綁的過程中建立信任與連結。繩子串連起紐帶、糾結、緊繃、鬆開、扭曲、懸疑等關係,牽引出的許多隱喻是充滿吸引力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