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馬祖採訪報導】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自9月5日開展至今,已吸引了來自臺馬、亞洲各國及歐美人士的到訪參訪與觀賞,加上藝術創作過程受到馬祖在地企業、商家與居民的重視及參與,使得52件參展與展出的在地與國際藝術家原創作品,其內容所呈現的豐富多彩,在主辦單位連江縣政府與文化總會暨策畫、營運與行銷協辦機構,以及馬祖國際藝術島專案辦公室的大力籌畫與資源挹注下,使得本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活動增添更多繽紛多彩與創意十足的藝術展演與靜態呈現,為藝術的發想到落實,將作品帶入全新的聆賞境界,開啟了觀者全新寬廣的視野。

在本屆馬祖國際藝術島總策畫吳漢中、馬祖國際藝術島專案辦公室秘書陳其平及行銷總監薛媛的帶領與解說下,多個具代表性的本土與國際藝術作品呈現在眾人眼前,格外彰顯藝術價值與永續共享。其中以早期戰地據點而改裝的作品展演場如26據點由李佩珊所創作的「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這件持續演變的裝置作品,以富有想像力的圍棋意象對抗被簡化的地緣政治觀,並向馬祖層疊交織的歷史致敬,透過故事與創作的聚會,居民共同將昔日軍事據點轉化為承載馬祖情感、記憶與關懷的文化載體。

其次,在山隴排練場展出由日籍藝術家米谷健與茱莉亞所創作的「生命之網」,是一件以釣魚線為媒材,透過紫外線光照產生互動的裝製藝術,作品讚頌世間萬物生命系統的緊密連結,並聚焦於人類與海洋之間的相互依存,並喚起人們對這份連結及其深遠影響的尊重與省思。韓國藝術家鄭然斗在八八坑道所創作的「第88號記憶的顫音」,則以七個發光酒甕及多頻道影像裝置,將戰地遺址轉化為記憶發酵的場域,作品融合軍人訪談、軍演實錄及跨世代的地方女性歌聲,透過聲音與光影交織,感性呈現冷戰歷史與個人情感間的流動與共振。

在77據點所呈現由林銓居所創作的「菊花五千朵」,他用陶土、釉燒製作數千朵黃菊花,裝置在77據點的炮口坑道內,這個坑道曾經戒備森嚴、氣氛肅殺,開炮時的巨響曾經使人失聰致殘,兩岸的敵對曾經引發無數傷亡苦難,此刻藝術家正用菊花轉譯無情的炮彈聲,用黃菊花超越時代的苦難,療癒傷痛,回歸自然,也祈祝永恆的安祥與和平。

另外,53據點展出日本藝術家狩野朋子與中坪多惠子所共同創作的「馬祖島來信」,以及由張致中所提供的作品「家書」。透過馬祖的歷史、自然景觀以及士兵的書信,邀請觀展者與這座島嶼產生連結,書信能穿越時空,連結人與人,曾是衝突之地的馬祖,正逐漸轉化為引領人們靠近和平的場所。而在張致中作品「家書」中,企圖解構家與居所以及書與資訊的意義,讓空間與情感記憶化為彼此交疊與干擾的資訊迷彩,隱沒在硝煙瀰漫的宏大歷史敘事之中,只在某些回憶的裂隙中滲流而出,備感交集。

在半月形玻璃小屋的展場中有著康雅筑所創作的「解編那回返之徑」,此作品探討馬祖漁村女性的勞動與知識,聚焦於傳統手工紡製麻繩與編織漁網的技藝,這曾是維持家庭生計的基礎,透過社區10位婦女參與編織與手塑的痕跡,共同創造出一條記憶回溯之路,呈現消逝與重生的辯證,使得漁網作品成為一種關於生存、延續與變化的視覺檔案。

在田澳港莒光18據點所展出由鄭愛華所創作的雕塑品「18哨-新芽」,呈現在閒置哨所對過往的追憶與省思並將其重構,是對未來的新展望。在走進歷史之中,追憶伴隨失落感中,朝向省思自己生命的本質,並以自己的生命衝撞新的歷史。以榕樹氣根再生攀爬,新芽為語言,鄭愛華作品賦予新生命力,並以銅綠為主色調,永續環保的綠色祈福平安,舊有空間,詩意隨人想像。

加拿大籍藝術家皮耶爾與瑪莉所創作的「在他眼中」,擇定五處做展示,藝術家以巨大醒目的眼睛改造環境建築,讓建築物彷彿擁有生命,營造出一種被窺視的詭異感,這些擬人化的結構既富玩心又令人不安,而這些眼睛是警戒的哨兵,反映出驚奇與控制之間微妙的界線,也提醒觀者以好奇、謹慎與關懷的眼光繼續觀看。

在南竿鄉依嬤的店所呈現由辛綺所創作的「為光所制:依嬤」,店裡牆上密密麻麻的文字都是屬於某人的故事,是時間的痕跡,也是生命軌跡,文字積累成為作品的重點發想,邀請觀者透過圖像、閩東語文字與聲音,窺見戰地政務時期馬祖人在不同年代所遇到的事件,作品在餐廳中浮現,如同記憶被喚醒,引導觀者重新理解痕跡與存在的意義。

在珠螺灣長提有著馬祖在地藝術家陳益輝的作品「築巢」,在客觀條件下,許多原本不屬於這個馬祖島嶼的物件,軌條砦的反登陸功能,隔絕了這個小島本就不多的生存方式,在現有條件下重新誕生孕育出一種獨特的生存表現,以鋼構雕塑在人們視野之中相互交織,彰顯出對生命韌性與不屈的禮讚,如同鳥巢一般在困境中重建迎來新生,完成生命的華麗轉身。

來自馬來西亞華人藝術家朱威龍,畢業於臺藝大美學系,其創作橫跨繪畫、裝置與地景藝術,並以機動藝術為核心,這次特別在山隴澳口所製作呈現的作品「漁夢」成為關注焦點。策展單位表示,馬祖漁民迎潮出海,於礁岸間撒網捕魚,漁火點點,映照出與海共生的世代記憶。朱威龍的作品以機械動力形式重構馬祖漁村的意象,融合太陽能與風力驅動拍楸漁網、浮球、船槳、魚型與風力裝置等元素,營造出如夢似幻的機能城堡景象,相當受到重視與讚賞。

日本重要當代藝術家柳幸典則在即將報廢拆除的南竿鄉體育觀推出了「哥吉拉計畫-健康島嶼幸福馬祖」裝置作品,受到國內外人士高度的重視。策展單位表示,2011年日本大地震災害引發的海嘯導致核電廠崩潰及被催毀,其災難性後果令人聯想到電影中由太平洋氫彈試驗催生的怪獸哥吉拉所帶來的末日場景。在藝術家柳幸典的詮釋中,哥吉拉眼中不斷映現的原子彈與氫彈的蘑菇雲影像與爆炸聲,化為從太平洋迴盪而來的幽靈之視,是對當下人或類社會的深刻提問,令人發心省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