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張北溥兼擅宗派 溥心畬的史博藝術家日 呈現近代詩書畫精髓全貌

溥心畬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國立歷史博物館所推出的「史博藝術家日」,在九月推出了清末民初的藝術家溥心畬的生平介紹與該館所典藏的藝術作品史料,藉由公眾的線上點閲與欣賞,彰顯溥心畬的皇室性情與人文才氣所蘊含的藝術特質,有些藏品中所呈現的溥心畬的生活與交遊情況,與現有溥氏居台生活的記述相對照,會對溥心畬的晚年閲歷有更深入的體會。

溥心畬(右)與張大千攝於東京。(圖/史博館 提供)
▲溥心畬(右)與張大千攝於東京。(圖/史博館提供)

溥心畬名儒,是清朝道光皇帝第六子恭親王奕訢的次孫,他自幼飽群詩書,稍長專心研究文學藝術,留學柏林大學,學習天文和生物,獲得博士學位。他精通經史,後專事繪畫。解放前夕出海舟山,遠居台灣。溥心畬擅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題材,山水畫以「北宗」為基,筆法以「南宗」為法,注重線條鉤摹,較少烘染,與張大千並稱「南張北溥」。作為末代王孫,他身逢亂世,歷經滄桑,卻又飽讀詩書。但是作為一個文人畫家,他將自己的抱負融入他生花的妙筆之中,而將世俗之事淡然處之,用「魏晉風度」在亂世中求得明哲保身。

溥心畬與知名演員焦鴻英合影。(圖/史博館 提供、郎靜山 攝)
▲溥心畬與知名演員焦鴻英合影。(圖/史博館提供、郎靜山攝)

溥心畬作為清皇室子弟,自小接受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文學基礎深厚,素有「神童」之譽。清朝覆滅後隨母避居北京西山戒臺寺隱居,因王府舊藏豐富,有機會觀摩古人書法名畫,即自學清初四王,後學南宋馬遠、夏圭及明代浙派山水。雖無師承,但憑良好的文學底蘊、極高的悟性,又用功好學與對藝術的追求,使其繪畫水到渠成,畫風尤以北宗山水為其特色。1930年代起張大千與溥心畬並稱為「南張北溥」,事實上,兩位畫家在書畫造詣上兼擅南北宗,也是在時代變革背景下將傳統繪畫成功轉型的代表人物。溥心畬來臺後任教於師大美術系,並與張大千、黃君璧齊被稱為「渡海三家」。

溥心畬作品「鍾馗馴鬼圖」。(圖/史博館 提供)
▲溥心畬作品「鍾馗馴鬼圖」。(圖/史博館提供)

溥氏學識淵博,作有經史、詩詞、文集、書論、畫論等多種著述,出版之《寒玉堂畫論》曾獲教育部第一屆美術獎。書法亦在書壇佔有一席之地,習書從篆隸、北碑、正楷及草書一路發展,但皆被畫名所掩蓋。嘗謂其經學第一、書法次之、畫又次之,認為須以書法用筆技巧入畫,強調創作的基礎是來自古文、詩詞、書法的訓練。繪畫追求文人趣味,詩文書畫配合,集三絕於一身,實為近代文人畫代表,影響甚鉅。

溥心畬作品「鳯凰閣秋景寫生」。(圖/史博館 提供)
▲溥心畬作品「鳯凰閣秋景寫生」。(圖/史博館提供)    

溥心畬歷經了大時代的巨變下寄情書畫,以古為師,承南宋北宗衣缽,用筆挺健勁秀,後廣納百家畫法,化古為今,以獨特的筆墨處理方式詮釋出新意,兼具秀麗典雅的氣質。除山水之外,兼擅花鳥、人物、走獸等各類題材。花鳥自宋代院體入手,用筆精緻;人物畫中仕女清逸高雅,觀音莊嚴靜美,鍾馗及鬼怪等特殊題材則充分展現了幽默感;他尚喜畫馬匹與墨猿,生物靈動神情躍然於紙上。溥氏堪稱是繪畫題材廣泛、詩書畫無一不精的全能型畫家,且創作量豐富,被稱為是「20世紀文人畫的最後一筆」。

溥心畬作品「溪山樓閣」。(圖/史博館 提供)
▲溥心畬作品「溪山樓閣」。(圖/史博館 提供)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藏有百餘件溥心畬作品及二千餘件溥家圖稿,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三大溥心畬遺作託管單位。在典藏作品中,能看到溥心畬藝術風格,並體察他自生活出發的文人雅致意境。溥心畬以書畫聞名於世,1949年來臺後,應臺灣師範學院之聘,到藝術系任教,並於臺北臨沂街住所開設「寒玉堂」絳帳授徒,門徒眾多,深刻影響臺灣水墨畫壇,江兆申、劉國松等人都曾受教於溥心畬。因卓著的藝術成就,被譽為「北宗山水第一人」、「國畫北派青綠山水正宗首座」,後與張大千並稱為「南張北溥」、「渡海三家」稱頌當世。

溥心畬作品「十猿圖」。(圖/史博館 提供)
▲溥心畬作品「十猿圖」。(圖/史博館提供)

相關連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