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傾斜的一千種可能 — 高榮禧的《不才札記》

任教於清華大學與東海大學的《不才札記》作者高榮禧教授

【特約撰述 / 郎亞玲】

《不才札記》是一本讀不完的書。

美學家高榮禧教授出書了!他出的書無關他在大學、研究所講授的佛洛伊德、拉康、榮格等心理分析與美學研究;也無關當代思潮巨擘傅柯、德勒茲、克里斯提娃等大師的社會批判與藝術批評。既無關乎他最擅長的電影語彙分析或影像傳達研究;更非他津津樂道的藝術治療主題。也許是年紀催促他已屆自己「立言」的時機;也許是「疫情」讓他對過往寫作累積的文字,有了一番回顧的感動,於是,「不才札記」就這樣在疫情喧囂中默默付梓了。

任教於清華大學與東海大學的《不才札記》作者高榮禧教授
▲任教於清華大學與東海大學的《不才札記》作者高榮禧教授。

愛戴法式扁帽的高榮禧自稱「不才」,在現今人們多浮誇自詡的社會,未免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但每以「自信而不自大;淵深而不浮面」自省其身的他,卻認為「謙虛」是極其自然的事。一貫低調風格的另一面,是一種「體貼入微」,如鑒於疫情再度升高,絕無僅有的一場新書發表會,臨時改成隨到隨簽的「作者簽書會」,但隔了兩天,又宣布乾脆停辦,以避免群聚感染風險。此外,在書介當中,他提到「嘗試語錄札記之書寫前後已逾卅年,產量原本頗豐,但考量任何成書之閲讀畢竟會耗去不少社會時間成本,作家有必要如福樓拜般擔起精練文字密度之責,幾經改修汰蕪存菁」,自云唯恐閱讀會耗去社會時間成本一說,更覺不可思議。總之,這些為他人設想的「無私」考量,是高榮禧受到學生愛戴的原因之一。

高榮禧畢業於台大外文系,後來考上公費,留學法國,獲巴黎大學索爾邦藝術史博士,專注於美學藝術批評。早年文采煥發,詩作曾刊登於「中外文學」,並出過詩集。後長於評論,篇篇擲地有聲。他愛書成癡,平日隨身攜帶數十部書,可謂司空見慣。

高榮禧可以說是一個難得的人文風景,他笑談自己遊走城市的「行為藝術」-在新竹、台北都有他連續十多年不間斷的臨時書攤,地點在著名連鎖咖啡店的一角。應是年少時流連於詩人周夢蝶書攤的啟發,周休二日,他會以陶侃搬磚的精神,將蒐羅有關哲學、美學、藝術、文學等二手書籍整齊擺放在桌上,等待需要的學生和友人選購。價錢低到不敷成本,他也不以為意,有時半買半送,歡喜分享,簡直是把人文書籍當作宗教的「善書」發放了。從早期成立至今的「美學策進會」,到誠品的「西方藝術史講座」,到現在的「城市書攤」,高榮禧不只是一個嚴謹認真的學者教授,他也用了一個頗具美學創意的方式參與社會,呼應了真正的美學應距生活不遠。

 唐山出版社 2021.4.20出版《不才札記》(郎亞玲攝影)
▲唐山出版社 2021.4.20出版《不才札記》。(圖/郎亞玲攝)

-沒人愛得贏地心引力,它給你完全吸住的徹底自由!

-童心,不是玻璃缸中的觀賞魚,它更需要片草地來馳騁!

-不曾努力於寬容的,都會誤認為殲滅對方很容易。

-藝術家的真正職責:教導人們去鑑賞人生,而非鑑賞作品。

-他打開門進來,問:「要修理的門在哪裡?」

類似上面的短句佔了《不才札記》全書八成的份量,合計約千條。文體類似文學史上的「語錄」、「箴言」、「金句」、「格言」,他自言;「期盼得能無所汗顔於齊克果、尼采、卡夫卡及卡繆等相關文類之前賢!」,可見下筆時的自我要求,絕對是字字推敲,句句斟酌。他擅於哲學論辯,理性感性兼具,夾議夾敘中,掩不住一份文人的狂肆與哲人的玄思,外加一分宗教般的悲智,總是在反覆論述、二律悖論的夾纏中,生出空靈一筆,若羽化而登仙。他說他希望文字創造出的影響,除了短暫的感受,也希望有更普遍性的共鳴,偶而靈光乍現,更有一種超現實的荒謬感,如詩的跳tone,耐人咀嚼,可有醍醐灌頂或玩味再三的感染力。高榮禧希望讀者慢慢閱讀,一次可能三、五句就好。

此外,書中還有三篇散文,令人矚目的是《作家之死》一文。是他留法生涯中結識「鱷魚手記」作者邱妙津,並經歷了她的自殺事件。透過他近身觀察作家的日常與生活瑣事,思考創作的意義和生命的本質,也回扣到自我和創作的連結,冷靜的筆觸當中,卻透顯著深刻的省思與沉重的悲憫。

愛書成癡,《紅樓夢》是高榮禧蒐羅的主題藏書之一,另外還有「精神分析」、「法國巴黎」等不同主題的藏書。(高榮禧提供)
▲愛書成癡,《紅樓夢》是高榮禧蒐羅的主題藏書之一,另外還有「精神分析」、「法國巴黎」等不同主題的藏書。(圖/高榮禧提供)

壓卷之作,則是高榮禧畢生最得意的詩作《跋詩──寫於翡翠沙灘的詩》,這首長詩,意象豐富、氣勢懾人,向天地叩問探秘,揭開洪荒宇宙的神秘面紗。對文明的質疑與生命永恆的探究,錘鍊織造了一個充滿想像與魔幻的心靈羅盤,旋轉、騰空、穿越、沉潛,是詩人精神昂揚飛躍的極致,也是藝術心靈反身內証的覺悟。

高榮禧攝於南寮漁港(高榮禧提供)
▲高榮禧攝於南寮漁港。(圖/高榮禧提供)

《不才札記》是一本讀不完的書,

因為美,因為愛,因為藝術,更因為人生,

書中的字字珠璣與句句警語,

吸引我們時時翻閱、反覆思忖,

只因,

那是引領我們向「美」傾斜的一千種可能。

(本文作者郎亞玲,頑石劇團藝術總監、東海大學中研所碩士,逢甲大學、大葉大學講授表演與劇場)

 

相關連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