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到「未」的時間敘事 從當代新創看見原住民工藝未來式

來自土地的吐露與綻放─裝置藝術駐地合創展演作品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原住民文化是台灣重要的主體文化之一,也是親近這塊土地與自然精神最悠久的文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為推展「原住民日」的重要寓涵,8月1日起開展【原‧未─原住民工藝的未來式】特展,介紹原住民們近年來,不斷從傳承原民的文化再創新的工藝表現。此外,大膽地帶入合創概念,讓原住民的工藝透過觀念或創作合作,伸向無限領域與可能,原文化的生命力,重新以不同舞曲躍動,發出耀眼光芒。

工藝中心表示,「原」字意義,是我們細細體會原住民的文化,親近原住民的語言智慧,方能認知的那本於台灣自然土地最濃的「原」味,這些是原住民民族為台灣創造與保存下來的,並讓多數當代台灣人在尋找土地生命力時,得到慰藉與啟發。而「未」,代表要努力創新的文化。原未,是連接於最根本的台灣原生命力的創新,連結傳承無形臍帶的新生。

工藝中心張仁吉主任(左三)、原住民創作家杜瓦克(左四)及纖維藝術家陳淑燕(左五)及其他來賓共同為開展合影留念
▲工藝中心張仁吉主任(左三)、原住民創作家杜瓦克(左四)及纖維藝術家陳淑燕(左五)及來賓共同為開展合影。(圖/工藝中心提供)

本次展場規劃以原住民編織紋形象徵81的符號構成空間,使用白色波浪板與木作架構出在漫遊動線,漸次開展主題,敘述民族日的內在精神,印記臺灣社會和解與和諧的軌跡。從內容到視覺,把不停向前的時間與文化演進比喻為「折射受體」,而十六族豐富的文化則如同七色光芒的彩虹,當彩虹橋乍現最終凝成一道白色光束,也寓意著原住民工藝具有不可限量的未來。

而展場的設計,能讓觀者與展品靜靜對話,重新回到寂靜的山林,細細品味原文化之美,作品種類包含:香蕉絲、原民編織、苧麻、月桃、竹藤等,內容精采。

工藝中心張仁吉主任表示:我們站在銜接過去與未來的「當代」,向前、向後瞻望原住民工藝的「起源」與「未來」,以工藝切入,探究原住民各族群所蘊藏之智慧,時時不忘思考原住民文化起源、材料展現、發展進程、歷史生活、社會經濟、泛靈信仰、宇宙觀等來豐富我們對台灣的生命史觀,並從當代工藝的新創,看見原文化工藝與當代元素的巧妙結合,創造原住民工藝未來的新想像。

展場令人可細細品味原文化之美。
▲▼展場令人可細細品味原文化之美。(圖/工藝中心提供)

在開展前,工藝中心在入口外,邀請藝術家創作裝置藝術迎接觀眾,這次特別邀請竹藤編創作者/杜瓦克•都耀(噶瑪蘭族)、纖維藝術家/陳淑燕駐地合創,自7月26日起,向祖靈禱祝後,歷經9天的時間,完成一座巨大震撼的竹藤編創作,使用原竹成形打造,造型從單純的枝竹漸次交織,接著融合原住民傳統生活器具漁筌造型,並持續新生、成長、匯聚、蛻變……,敘述出工藝文明宛如一座有機生命體,吸取來自土地的源源養分,最終展現出自信飽滿的姿態,代表著工藝「來自土地的吐露與綻放」的精神。

【原‧未─原住民工藝的未來式】,自8月1日起常態展出,參觀預約:https://reurl.cc/a9EalD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