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2022 年臺灣紀實影片國際交流全新品牌 Taiwan Pitch「國際紀錄片人才培育暨拍攝邀請計畫」,透過徵件及邀請,匯聚不同領域、不同專業背景的國際創作人才來到臺灣,以這片土地為發想泉源及創作場域,藉由實際體驗豐厚藝術創作能量,將之轉化為自己的影像創作與藝術實踐,並與世界共享多樣而美好的臺灣故事。
本計畫分為三個類別,分別是「學生組」、「網路意見領袖 KOL 組」及「國際名人組」。今年的國際名人組,繼日本藝術家野老朝雄之後,Taiwan Pitch 邀請曾榮獲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的法國作家艾力克.菲耶(Éric Faye)來臺駐村創作。作家艾力克.菲耶將以臺灣作為接下來兩部作品的主軸,其中一部以故宮珍藏文物之歷史與流轉作為主要背景,從「故宮文物如何遷臺」切入兩岸議題;另一本類紀行體,記錄每日在臺所感所想所遇。作品已獲得法國兩大出版社 Seuil 和 Picquier 的預約出版。
艾力克.菲耶於今年四月來臺進行為期兩個月的駐村創作,期間除踏查不同城市風景納入創作,並走訪了臺南、蘭嶼、金門及故宮,更與海洋文學作家夏曼.藍波安、故宮院內專家等進行交流,進一步認識臺灣文化、傳統以及歷史演進。Taiwan Pitch 攜手俠客行文創預計於 9 月 11 日下午 2 點至 5點,在臺北四四南村——南村劇場(台北市信義區松勤街 56 號),舉辦「艾力克.菲耶:無邊界文學沙龍」,發表菲耶來臺駐村創作的階段性文學成果。除菲耶將親自朗讀其在臺駐村期間所書寫的三篇創作,更邀請了多位文學人士對談:出身蘭嶼的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衛城總編輯張惠菁、系列創作翻譯陳太乙,並特別邀請到金馬獎影帝莫子儀現場朗讀菲耶三篇創作的中文譯文。活動更設計由大提琴家唐鶯綺與小提琴家黃郁婷的提琴雙重奏演出,搭配菲耶在臺期間親自攝影的日常紀錄,聲光交錯讓讀者沉浸在作者的文學世界與欣賞作家眼中的臺灣風景,展開一場跨越語言與形式邊界的文學分享會。
艾力克.菲耶(Éric Faye),1963年生,法國作家、評論家,曾任路透社駐巴黎國際新聞記者。1991 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隔年出版第一部小說,至今已有散文及小說作品十餘部,包括《我是守燈塔的人》(Je suis le gardien du phare)、《雨海上的郵輪》、《我的未來灰燼》、《一段沒有你的人生》、《我的夜車》、《可憐蟲工會》、《孤獨將軍》、《沒有痕跡的男人》、《三境邊界祕話》(Le Mystère des Trois Frontières),以及《巴黎》(Parij)等。多次獲得文學獎項,其中包括兩個法國最重要的文學獎:《我是守燈塔的人》獲得1998年的「雙叟文學獎」(Le Prix des Deux Magots);《長崎》(Nagasaki)榮獲2010年的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Grand Prix du roman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該著作已被譯為二十餘種語言。最新作品為2016 年出版的《日人之蝕》(Éclipses japonaises)。
活動當天,艾力克.菲耶將與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進行一個半小時的作品對談,並由陳太乙現場同步進行翻譯。文學對話結束後,艾力克.菲耶本人將以法語朗讀他相關臺灣的創作,包括金門、蘭嶼以及故宮博物院等篇章,帶領讀者走進他筆下的臺灣風景。曾獲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的莫子儀朗讀中文譯文,循著雙聲帶的文本演出,將帶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法文、中文的文本交織演繹的同時,現場也同步安排國家交響樂團大提琴家唐鶯綺帶來獨奏,為「小說的現場聲音轉譯」朗讀進行現場演繹,背景則將投影播放作家艾力克.菲耶沿途拍攝臺灣的影像。匯聚文學、音樂、影像的這一場盛宴,勢將引領讀者感受艾力克.菲耶筆下及眼中的臺灣之景。
本系列活動同步自 8 月 26 日至 9 月 30 日於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與四四南村中的青鳥書店進行與艾力克.菲耶相關的專題選書,並特別於臺北市立圖書館自製 Podcast 節目「熟讀深思」安排兩場特別篇,介紹作家作品以及以臺灣這塊土地進行創作的國外創作者,進行延伸主題閱讀。艾力克.菲耶在臺駐村創作的經歷與過程,也將由Taiwan Pitch團隊以紀實影像形式完整記錄,透過 7 至 15 分鐘短片呈現給國際觀眾,未來將於國際影音串流平台TaiwanPlus播出。Taiwan Pitch期許透過匯聚國際創作人才來到臺灣這座年輕島嶼,以影像創作和藝術實踐為出發點,帶領國際友人探索臺灣這片兼具多元與包容的土地,共享多樣而美好的臺灣故事。
更多資訊請上 Taiwan Pitch 專屬官網:https://www.taiwanpit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