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2019臺北文學季「耳朵帶路─臺北街道尋聲」特展,4月26日至5月19日於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展出,26日舉行開幕記者會,主持人陳栢青一開場邀請現場來賓閉上雙眼,打開耳朵,聆聽消失已久「中華商場」的聲音,還特別安排創作歌手柯泯薰以「臺北街道之音」為主題,獻唱〈形狀〉、〈這是我的地方〉,用動人的歌聲訴說對臺北的記憶。
由臺北市文化局主辦的2019臺北文學季「耳朵帶路─臺北街道尋聲」特展,分五大展區,分別以文學、聲音、記憶、書寫、音樂等面向,帶領大家領略臺北過往年代及街道的聲音;或從文本閱讀中,體會創作者遊走街道的身體經驗,以及聲音採集的感官回應,讓民眾透過本次觀展,拉近與文學的距離。

副局長田瑋誠摯邀請市民朋友把握時間觀展,用耳朵來聽,用心體會。總策展人封德屏引用詩人洛夫的詩句:「春醒後,我將以融雪的速度奔回。」這十三個字有顏色、有聲音、有意象,體現文學無所不在,文字無所不能。協同策展人李明璁學習到「傾聽」使人安靜,令人更加多元包容,在這個紛亂快速的世代難能可貴。展覽顧問馬世芳在本次特展,貢獻自己的聲音,錄製語音導覽,他期待民眾在參觀展覽時,能以更舒服的方式聽見臺北。
展場位於剝皮寮歷史街區康定路173巷兩側,串連五個獨立空間,彷彿進入一個個《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兔子洞,穿越不同主題及氛圍,交融成完整的故事篇章。五大主題分別為:展區1:我的城市我的歌,由12位音樂人,各自選出三首代表臺北的歌曲,民眾可直接點選試聽。透過音樂創作者的選用、說明與隱喻,概寫了屬於台北城市的符號。

展區2:耳朵帶路,以十篇跨世代的臺灣作家作品為依據,各自對應十條街道,透過十支短片呈現臺北的多元樣貌。展區3:街聲軸,將臺北文學時空的縮影劃分三個時間區域,每個區域的牆面呈現該時代的十篇街道文本,對應地圖,將作家標註於他所書寫的街道上,窺見不同時期臺北街道的風貌。

展區4:聲音絕版品,展區重現圓山動物園、中華商場、江山樓、北淡線、水圳等五個已在臺北消失的場域,聆聽消逝於生活中的聲音。展區5:回憶‧52赫茲,名稱引自鯨魚鳴唱頻率獨特,譬喻每個人獨有的「聲音記憶」是孤獨又美麗的獨白。52位作家的文字投影,配合團隊朗讀,透過文字書寫及聽覺感受,喚起對聲音的記憶。
「耳朵帶路─臺北街道尋聲」4/26~5/19於剝皮寮歷史街區展出,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10時到下午6時。每日限量贈送「耳朵帶路」街貓眼罩,邀請觀眾閉上眼睛,跟著聲音探索不曾感受的臺北城。另舉辦三場主題活動,首場為4/26晚上7點由馬世芳、李英宏對談。展覽期間將提供週六、日下午2:00定時導覽及平日團體預約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