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海之美展覽 展現海洋文化的包容與特質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臺灣四面環海,在海洋生態的孕育下,從史前時代到歷史階段,以至現代社會,多元族群因緣際會先後往來或定居於臺灣,為這島嶼國度形塑出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樣貌。

由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共同合作策劃「海之美─海洋文化與臺灣風貌」特展,今(27)日起在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展出111件(套)作品,包含:考古出土、出水遺物,以及近代繪畫、攝影、陶藝和海洋廢棄物再生創作,具體而微地呈現臺灣自古以來緊密的人海關係與開放多元的海洋文化樣貌。

展品涵蓋古文物與近代藝術家創作,多元而豐富:有細小的鯊魚牙齒、也有巨大的鯨魚骨頭化石,可以想像海洋生態的多樣性;有捕魚的網墜,也有交易而來的琉璃珠、玦,可以想見海洋所帶來的生活面貌;有立體的雕刻,也有平面的畫作,展現海洋文化深厚底蘊,也反映海洋博大、包容的特質,及海洋帶給藝術家的靈感。

本次展覽也重視海洋生態,特別納入當代海洋環境議題之創作,透過兒童畫作以及利用廢棄物所製作的燈具,凸顯海洋環保的重要性。大家在欣賞精采考古遺物和藝術作品的同時,也能一起思考,面對日益嚴重的海洋環境危機,身為島國子民的我們可以採取哪些行動,守護海洋的永續發展,讓她保有多樣的美麗風貌。

▲陳正雄作品《「討海人」(第七號)》。(圖/史博館提供)
▲林智信作品《蘭嶼木舟下水典禮》。(圖/史博館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