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印象展 呈現多元視角下的台灣 紀錄與史實文獻極具考證價值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幾枚18世紀的安南通寶、康熙貨幣,放在盛滿水的碗裡,這些通寶都浮在水上,不會沉下去;荷蘭人被鄭成功逐出臺灣時,交出了600枚金幣、12,000枚銀幣,這種荷蘭金幣銀幣沒人看過;19世紀傳教士剛來臺灣時,被民眾問:你有賣鴉片嗎?鴉片是用人的眼睛熬製的嗎?您能想像全村的男子挑著糞桶去抗爭、阻擋洋人蓋禮拜堂,以免破壞當地的「龍頸」?這些珍貴的文物都來自收藏家簡義雄的珍藏,這些精采的故事都來自西方文獻。臺北市中山堂「福爾摩沙印象16~19世紀『他者』視角下的臺灣」,藉由珍貴的西方文物,搭配第一手文獻作為解說,來呈現16-17世紀大航海時代的福爾摩沙、19世紀臺灣開港通商開放傳教、以及西方列強競逐福爾摩沙的各種事件。

▲出席福爾摩沙印象展的策展團隊,對展覽活動賦予高度期待。(記者 辛澎祥/攝)
▲古物收藏家簡義雄說明他這次協助策展的過程與投入的心血,備受讚譽。(記者 辛澎祥/攝)

本次展覽分為五大主題:分別為「相遇福爾摩沙」、「宣教臺灣」、「開港通商」、「全臺趴趴走」、「插旗福爾摩沙」。「相遇福爾摩沙」介紹大航海時代,初來乍到的西方人與福爾摩沙的住民如何看待彼此;「宣教臺灣」介紹來臺傳教士從事醫療傳道、女子教育,以及被排斥、了解、接納的點點滴滴;「開港通商」介紹福爾摩沙烏龍茶、砂糖、樟腦三大特產的外銷年代;「全臺趴趴走」呈現西方人對臺灣的地質、動物、植物、社會文化的觀察記錄與見聞;「插旗福爾摩沙」介紹各國勢力對佔有福爾摩沙的想像與行動。

▲法國在台協會副主任戴寧智出席展覽開幕式,表達對展覽品所呈現歷史意義的推崇。(記者 辛澎祥/攝)
▲西班牙駐台辦事處處長Juse Luis Enchaniz 十分讚嘆這次展覽活動所帶給民眾的史實價值。(記者 辛澎祥/攝)

本次展覽特別邀請收藏家簡義雄提供珍藏的文物,例如1645年版本、最早紀錄臺灣原住民文獻的外文書《臺灣略記》、這是一位荷蘭古物商帶來臺北兜售的荷蘭文古籍,收藏家簡義雄熱心地將它推薦給幾位收藏界的朋友,大家都沒興趣,他想到這種極度罕見的古籍稍縱即逝,「一定要把它留在臺灣!」一個單純的念頭,讓他花了不少錢把它買下來。

▲台北市中山堂主任黃國琴歡迎民眾與學校團體踴躍來觀賞展覽與文獻。(記者 辛澎祥/攝)

其他珍品還有:風靡歐洲的偽書《福爾摩沙歷史與地理的描述》、全球海洋發展史經典之作的《美國海洋發展史》等古籍10種;19世紀英國倫敦畫報(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描繪民間舞獅表演、記者為模特兒素描、洋人深入山區探險等畫報9幅;大航海時代以來流通於福爾摩沙的荷、西、葡、英、法、奧、日等國的金幣、銀幣、通寶,以及從幾百年的沉船打撈起來的宋代通寶。

▲福爾摩沙印象展中所陳列的豐富歷史文物與圖書紀錄。(記者 辛澎祥/攝)

「福爾摩沙印象16~19世紀『他者』視角下的臺灣」,展覽期間自107年12月7日至108年2月24日,於中山堂二樓展覽室暨迴廊盛大展出,展覽期間將於本所3樓臺北書院舉辦4場講座活動,邀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黃富三兼任研究員、翁佳音副研究員、玉山神學院林昌華助理教授、收藏家簡義雄先生。歡迎民眾前往報名參加。此外,配合展示的文物,現場設有與古貨幣和畫報相關的趣味電子互動,與民眾一起躍上時光機,回到早期臺灣與西方相遇的時代。

▲許多民眾熱烈出席展覽導覽,頻呼收穫可觀。(記者 辛澎祥/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