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優人神鼓」走過三十五年,下一步將走向何方?記錄優人神鼓這麼多年走來點滴歷程的紀錄片《非想非非想》日前舉辦媒體試片,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和藝術總監黃誌群、導演陳懷恩,感謝三年前許多贊助者的支持,才有辦法在去年底完成拍攝並在今年底全台上映。
《非想非非想》由趨勢教育基金會、童子賢先生贊助,也獲得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紀錄片製作補助、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電影製作補助和文策院內容開發專案計畫前期開發的支持。

導演陳懷恩從2019年開始拍攝,結果同年8月,一場大火燒毀了山上的排練場,將優人的鼓和練習場地,一切都燒毀殆盡,卻也因此開啟了優人的重生過程。拍攝時經歷疫情最嚴重時刻,2021年資金出現問題,被迫暫停拍攝,靠著群眾集資計畫募得近800萬元,電影才能拍攝完成。現在終於要在今年12月27日上映,回饋給每一位贊助者。
《非想非非想》記錄優人神鼓1988年由創辦人劉若瑀創立,前身為優劇團,並提出「溯計劃」掀起當時小劇場探源風潮。秉持以傳統文化為基底,當代劇場表現為方式,東西文化交融,以獨特的編導及創造力,帶領優人神鼓樹立別具一格的「優人劇場美學」。

1993年邀請黃誌群擔任擊鼓指導,以「先學靜坐,再教擊鼓」為原則,共同奠定了訓練及表演形式。此一獨特的訓練方式,使得優人擊出的每一個鼓音顯得特別安定與寧靜,也是與其他擊鼓樂團風格較明顯的不同之處。1998年《聽海之心》於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成功的戶外演出,優人神鼓正式踏上國際舞台。此後,即持續受到國際重視與海內外大眾喜愛,各地演出邀約不斷。

創辦人劉若瑀表示:「我們會離開,電影會留下來。今天再看《非想非非想》,好多過去的表演和影片,都在前半段放映出來,回憶也歷歷在目。之前遇到的狀況,我們也都是往前看,不會回頭去想。當時的關卡,現在看到還真的是關卡,但我們還是這樣走過來了。」
藝術總監黃誌群指出:看完電影的最想說的就是感謝。感謝贊助者的支持,以及陳懷恩導演的用心拍攝。電影也將優人神鼓的核心理念『道藝合一』呈現出來,希望大家喜歡。

1984年,劉若瑀當時離開台灣到美國加州,向波蘭劇場大師果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i)學習表演,在一座牧場中她與其他來自各地的表演者日以繼夜地訓練。劉若瑀回到台灣,於1988年創辦了【優劇場】,帶領一群人一同經歷「溯」計畫,藉由拜訪各地老師傅,向他們學習傳統技藝:太極、車鼓、高蹺、道士等,透過不斷地身體訓練,尋找著屬於東方人的表演方式。1994年轉變為【優人神鼓】,透過靜坐、擊鼓與武術建立出優人的訓練與表演方法,從外在的形式,轉為内在的追求。1998年,【優人神鼓】以《聽海之心》在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演出,一舉登上世界舞台。
《非想非非想》正式預告:https://youtu.be/-TqmUApAJ0s
《非想非非想》FB:https://www.facebook.com/utheatre.30.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