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景造境  沉浸體驗展揭幕史博館科技光影  重現馬白水筆下的太魯閣之美

▲史博館舉辦融景造境沈浸體驗展。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國立歷史博物館22日舉辦融景 造境—沉浸體驗展開幕式,史博館館長洪世佑、藝術家馬白水家屬馬永樂、文化部藝術發展司長周雅菁、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長張惠君、警察廣播電臺臺長游永中、楊英風美術館長王維妮、郵政博物館長連千惠等貴賓出席,場面熱烈。

「融景.造境—沉浸體驗展」以史博館館藏重要古物馬白水作品〈太魯閣之美〉為核心,結合沉浸式投影、新媒體技術與生成式AI互動,打造出結合藝術、科技與觀眾參與的創新展示場域,邀請民眾到訪史博館「走入畫中」,重新感受山水藝術的生命力與當代詮釋的可能性。史博館也鼓勵民眾「走出畫中」,齊心協助花蓮災後重建復甦,對大自然懷抱敬意,等待時間修復,未來以行動親訪花蓮觀光,甚或抵達新城(太魯閣)車站大廳時,且抬頭欣賞以馬白水〈太魯閣之美〉創作的窯燒玻璃公共藝術。

▲史博館館長洪世佑在開幕儀式上致詞時表示,該館近年積極投入數位典藏與科技應用計畫,讓這次展出更具意義。(圖/史博館 提供)
▲史博館館長洪世佑在開幕儀式上致詞時表示,該館近年積極投入數位典藏與科技應用計畫,讓這次展出更具意義。(圖/史博館 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洪世佑表示,史博館獲文化部「博物館包容科技近用及開放計畫」、「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支持,積極投入數位典藏與科技應用,嘗試以創新方式深化觀眾與典藏作品之間的連結。展覽實踐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主題「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的三項子題新興科技的崛起、青年力量和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結合沉浸式投影與互動技術,將靜態畫作轉化為可「進入」的空間,觀眾不再只是藝術作品的欣賞者,也成為畫境的共同創作者,藉此拉近觀眾與藝術間的距離,展現博物館在藝術詮釋上的新能量。

藝術家馬白水之子馬永樂指出,父親開創彩墨水彩繪畫的新篇章,以筆墨在宣紙、棉紙上創作水彩,融合中式筆墨與西式水彩顏色,嘗試不同媒材作畫。〈太魯閣之美〉是他87歲起花費兩年時光,於1999年九十回顧展後由史博館典藏,除了空間性的透視、堆疊,更有音樂性,筆觸就像音符,畫作橫跨春夏秋冬與日夜變化,如同樂曲的段落,24聯幅的直幅彩墨風景畫組合成為臺灣藝術史上的樂章。

▲文化部藝發司司長周雅菁認為,運用科技呈現藝術展演的豐沛面貌,是文化與科技融合後的重大豐碩成果。(圖/史博館 提供)
▲文化部藝發司司長周雅菁認為,運用科技呈現藝術展演的豐沛面貌,是文化與科技融合後的重大豐碩成果。(圖/史博館 提供)

文化部藝發司司長周雅菁表示,文化部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投入資源從典藏、研究到推廣,且藉由博物館的力量,讓更多觀眾欣賞臺灣前輩藝術家經典作品,突破傳統、運用科技藝術的方式重新詮釋,提供觀眾新的視覺與感官體驗,對臺灣藝術有更深刻的理解,建立臺灣文化認同。

▲展出時所呈現的光影地景,變化性十分可觀。(圖/史博館 提供)
▲展出時所呈現的光影地景,變化性十分可觀。(圖/史博館 提供)

本展從馬白水筆下的山水意境出發,運用不同創新科技包括沉浸式體驗、生成式AI 、3D建模技術等新媒體技術,營造出四面環繞的沉浸式劇場。觀眾步入展場,彷彿進入〈太魯閣之美〉的畫境之中,隨著影像流動與音樂節奏,感受四季流動、自然生生不息。透過「畫畫上傳」的互動體驗,觀眾可親手為太魯閣的動植物著色,完成後的創作即化為光影的一部分,在沉浸劇場中創造獨一無二的展場記憶。

▲展場所呈現平面與立體對應的效果,相當具視覺感。(記者 辛澎祥/攝)
▲展場所呈現平面與立體對應的效果,相當具視覺感。(記者 辛澎祥/攝)

本展亦結合生成式AI技術,打造「太魯閣映相」與「畫境新生」兩大互動體驗,觀眾可挑選心儀的太魯閣風景背景,由AI生成專屬風格化影像,加以列印帶走,將展場記憶化為個人收藏;且在觸控螢幕上自由揮灑創意,AI將即時回應觀眾筆觸,共同生成新的數位作品,讓藝術創作不再侷限於畫布,而成為動態、共創的過程。〈太魯閣之美〉總長1656公分,2015年由文化部依文資法指定為重要古物。「融景.造境—沉浸體驗展」透過科技呈現,提供觀者新的視覺經驗。即日起至115年3月8日在史博館5樓展廳展出。

▲馬白水開啟彩墨水彩繪畫的新局,筆觸導引出對臺灣山川景物的精彩描繪。(記者 辛澎祥/攝)
▲馬白水開啟彩墨水彩繪畫的新局,筆觸導引出對臺灣山川景物的精彩描繪。(記者 辛澎祥/攝)
▲馬白水的「太魯閣之美」在光影科技的韻化下,帶給觀者極大的驚豔與延伸效果。(記者 辛澎祥/攝)
▲馬白水的「太魯閣之美」在光影科技的韻化下,帶給觀者極大的驚豔與延伸效果。(記者 辛澎祥/攝)

 

 

相關連結:維也納美景宮館藏首度登臺 克林姆、席勒真跡於史博館綻放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