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國立歷史博物館自109年起,推出「史博藝術家日」專題網站,擇選該館典藏超過百件的5位藝術家及藏家,依序在其生日設定為該「藝術家日」,於該網站介紹藝術家生平、生活影像、藝術貢獻、與史博館之淵源及重要作品等,以感念大師們對本館的厚愛,感謝藝術家、家屬將重要文物交由國家典藏之良善美意,並藉此活動和社會大眾共同致敬藝文前輩們對於臺灣藝術及文化的付出,推出之後獲得民眾廣大迴響。
史博館為持續推廣「藝術家日」,今年度將從原有的5位增至13位藝術家,分別為李奇茂、金勤伯、傅狷夫、張大千、趙二呆、林智信、劉延濤、郎靜山、黃歌川、溥心畬、魏清德、耿殿棟及呂佛庭。網站也同步進行優化與擴充,新版網站首頁分別集結藝術家作品以動態旋轉同心圓呈現設計,象徵生生不息。
今年首檔「史博藝術家日」在3月22日推出「李奇茂日」,李奇茂早年創作許多具戰鬥文藝色彩的作品,後陸續投入臺灣民間風土與常民人物的采風,以及實驗性的新水墨畫創作,是臺灣戰後水墨畫界第一代代表性畫家。
1981年曾與張大千、黃君璧等畫壇巨擘,結合當時老、中、青三代畫家共11位,聯合繪製215尺巨幅橫卷《寶島長春圖》。史博館典藏李奇茂作品共61組件計160件,其中《國父傳》包含100件。在李大師辭世二週年前夕,史博館特以「李奇茂日」感念藝術家致力提升藝術創作視野,不遺餘力推展藝術文化交流活動的付出。
李奇茂可說是戰後水墨畫界第一代代表性畫家,他1934年師事陸化石,以《芥子園畫譜》之花鳥、山水、動物、人物為臨摹教材,以汲取古人筆墨和意境之長。1949年來臺並於1952年舉辦首次畫展,以四君子花鳥及寫生大自然的技法為主要題材;後師承梁鼎銘昆仲,接受正規美術教育訓練,後深感畫人物的使命與忠實描繪巿井小民生活景象,並以白描淡彩的水墨敘畫百幅國父行誼圖而聞名。
李奇茂感知繪畫中應具備民族性、時代性和獨特性等內涵,領悟動態速寫和素描對水墨畫重要性之展現,故在繪畫上做出重大的轉變,發展出個人獨特創作風格。1991年首次到中國上海舉辦個展,開啟兩岸文化藝術交流;2012年在山東高唐縣設立「李奇茂美術館」,二十年來不遺餘力推展國際和兩岸藝術文化交流活動,期許提升藝術家對藝術創作的視野。
在繪畫生涯中,陸化石和梁鼎銘為最具影響力的啟蒙師,造就李氏深厚素描基礎,早年作品多具有戰鬥文藝色彩;爾後投入臺灣民間風土與常民人物的采風,開創常民美學的新潮流。描繪題材廣泛而不拘泥,順應時代變化,舉凡路邊小販、夜市、舟車上等地方風俗皆有豐富的表現;又深受齊白石創作精神影響,將思想融入於作品中,擅於抓住瞬間影像動態,佐以大寫意風格及瀟灑的筆法、飽滿豐潤的墨色,讓筆下景物趣味生動,兼具雅俗;畫意延伸,使視野與格局擁有廣大的想像空間,不侷限在畫紙上,達到「以心畫心」的境界,藝術成就斐然,享譽國際。
李奇茂與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友誼,緣自於1962年應史博館之邀參加全國馬展,將小時候在嘉裕關所見,以用筆、墨韻表現出馬匹的奔馳速度,其馬的形態和神韻呈現淋漓盡致,引起各界矚目。1971年史博館特邀李氏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生平做成敘事畫輯,筆墨嚴謹,以藝術角度真實傳達偉人軼事,完成百幅作品,今典藏於史博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