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國父史蹟與多元族群建築文化活動 國父紀念館帶領啟程

國父史蹟館「梅屋敷」旅館接應室,曾接待國父孫中山先生,見證其革命足跡,為重要歷史建築。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由現代主義建築師王大閎設計的國父紀念館,於108年5月3日獲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定為市定古蹟,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築之一。今年4月26日起,國父紀念館策劃「走讀國父史蹟與多元族群建築文化活動」,規劃10條走讀路徑,以延續深度文化探索的理念,並讓民眾親身體驗建築空間與社會發展之間的深刻連結。

國父紀念館表示,「走讀國父史蹟與多元族群建築文化活動」,融合國父孫中山推動族群共融、社會進步與現代化建設的思想,透過導覽歷史建築、現代建築與原住民族文化,帶領民眾走訪台灣各地,體驗建築所承載的文化價值與歷史脈絡。

國父史蹟館「梅屋敷」旅館接應室,曾接待國父孫中山先生,見證其革命足跡,為重要歷史建築。(圖/國父紀念館提供)
▲國父史蹟館「梅屋敷」旅館接應室,曾接待國父孫中山先生,見證其革命足跡,為重要歷史建築。(圖/國父紀念館提供)

活動自4月26日至7月26日,涵蓋台北、台中、台南及台東等共10條走讀路徑,每場活動皆為半日行程。特邀銘傳大學建築系徐明松教授及多位專家學者擔任導覽講師,透過實地踏查與專業解說,引領學員深入理解不同時期的建築特色與社會發展脈絡,並提升文化資產保存的意識。

台北5條走讀路徑,時間為4月26-27日、5月24-25日、7月12日,將探索國父孫中山的革命足跡與台灣現代建築發展。行程涵蓋國父史蹟館、中山堂、大稻埕歷史建築群,並參訪三明大樓、嘉新大樓與松山機場等,由王大閎、陳其寬、高而潘等建築師設計的現代建築,深入探討歷史脈絡與建築理念的交融。

台南果毅天主堂的窗戶設計獨具特色,採用紅白相間的框架,並嵌入鐵藝圖案,透光效果柔和且富有層次感,展現現代教堂建築的美學風格。(圖/國父紀念館提供)
▲台南果毅天主堂的窗戶設計獨具特色,採用紅白相間的框架,並嵌入鐵藝圖案,透光效果柔和且富有層次感,展現現代教堂建築的美學風格。(圖/國父紀念館提供)
台中毘盧禪寺大雄寶殿採巴洛克式設計,風格獨特。寺後環山步道景色清幽,為遠離塵囂的靜修勝地。(圖/國父紀念館提供)
▲台中毘盧禪寺大雄寶殿採巴洛克式設計,風格獨特。寺後環山步道景色清幽,為遠離塵囂的靜修勝地。(圖/國父紀念館提供)

台南與台中共有3條走讀路徑,分別為6月14-15日、6月28日,關注建築如何承載社會福祉,涵蓋公共建築、宗教建築與社會福利設施。行程參訪台南新營天主堂、台南大仙寺、台南南門勞工育樂中心,以及台中東勢鎮公所與東勢鎮農會等地,剖析這些建築與社會發展的關聯,展現空間設計在公共服務與社會關懷中的價值。

台東卑南鄉泰安部落座落於大巴六九山麓,為原卑南族八社之一,舉辦收穫祭與大獵祭。(圖/國父紀念館提供)
▲台東卑南鄉泰安部落座落於大巴六九山麓,為原卑南族八社之一,舉辦收穫祭與大獵祭。(圖/國父紀念館提供)
台東舊香蘭遺址旁,由在地團隊與志工共同構築,結合國產材展示、木育與史前文化學習,開放學員參觀體驗。(圖/國父紀念館提供)
▲台東舊香蘭遺址旁,由在地團隊與志工共同構築,結合國產材展示、木育與史前文化學習,開放學員參觀體驗。(圖/國父紀念館提供)

台東有2條走讀路徑,深入探索南島文化與母系部落建築,走訪舊香蘭遺址、大巴六九部落等排灣族、阿美族及卑南族部落,體驗台灣原住民族的建築智慧與環境適應力,感受不同族群在建築空間中的文化特色與表現,時間為5月10日、7月26日。

歡迎對建築與歷史文化有興趣的民眾,參與這場跨越時空的走讀之旅, 4月15日上午10時起開放首場報名。為維護活動品質,5月10日的台東場次限額15名,其餘各場次皆為25名,額滿為止。詳情及報名方式可至國父紀念館官網(www.yatsen.gov.tw)或活動報名專頁查詢。

 

 

相關連結:國父逝世100週年 國父紀念館舉辦系列活動緬懷追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