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展 探索自我的豐富奧秘

李亦凡〈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藝術家以遊戲引擎進行動態擷取,聚焦於虛擬情境中的自我身分,揭露網路世代的內心掙扎。藝術家授權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當期展覽「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陳永賢教授策劃,選件50名藝術家的百餘件精彩作品,藉由「凝視自我」、「反身顯影」兩個子題,展現藝術家如何藉由創作顯影自身,映照對社會脈絡的深刻反思。

「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以在影像中呈顯的「我」為主題,在當今網路傳播與AI影像生成更為便捷的時代,透過鏡像反射於作品中呈現的第二張臉,進一步探索「自我」與外在社會的緊密聯繫,並從中探索身分與認同。

張照堂的〈板橋1962〉,受存在主義及荒謬劇場等思潮影響,紀錄自我身影。張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張照堂的〈板橋1962〉,受存在主義及荒謬劇場等思潮影響,紀錄自我身影。(圖/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此展以自我身影的創作為切入點,此次展覽不僅展現不同時代的藝術風貌,更突顯了影像藝術的豐富創作媒材,包括臺灣早期寫真照相館的施強、林草等拍攝自身的肖像,以及1960年代張照堂現代前衛的攝影創作,乃至當代藝術創作者如石晉華、姚瑞中等對文化議題的探索,顯現不同時代藝術家對於自我的凝視與想像,亦映照出臺灣社會文化的脈動。

李小鏡的〈自畫像〉,呈現4幅自拍像從猿猴漸變人類,再向未來人形貌演進歷程。具現人類對自身起源演化、獸性淵源等反思。(圖/藝術家授權)
▲李小鏡的〈自畫像〉,呈現4幅自拍像從猿猴漸變人類,再向未來人形貌演進歷程。具現人類對自身起源演化、獸性淵源等反思。(圖/藝術家授權)

藝術家李小鏡於〈自畫像〉中,以自我影像為基底,運用影像合成的手法,將自身的形貌由猿猴逐漸轉變為人類,再轉化為藝術家所想像的未來人類。四聯幅的作品不僅展現由一張照片反射的多重想像,更是藝術家透過自我影像出發,探索人類起源與物種演化等獨特議題的思考。

演變至今,當代藝術創作者們使用了多元的媒材與手法,例如侯怡亭以攝影為基底結合手工刺繡的創作、黃博志利用掃描機替代相機,以數位手法進行創作,或是李亦凡運用「遊戲引擎」製作藝術家的分身,展現創作的多重可能,皆是不容錯過的看點。

在〈旋轉木馬〉中,何孟娟將自己裝扮成白雪公主、新娘等不同形象乘坐旋轉木馬,思索女性追尋自我的疑惑。(圖/藝術銀行典藏)
在〈旋轉木馬〉中,何孟娟將自己裝扮成白雪公主、新娘等不同形象乘坐旋轉木馬,思索女性追尋自我的疑惑。(圖/藝術銀行典藏)

創作者們透過鏡頭凝視,也透過作品顯現自我,以多元的影像媒材鏡射出時代脈動、身分認同等多元議題,呈顯「自我」並非遺世獨立的存在,更連結於社會文化脈絡之中。藝術家何孟娟在〈旋轉木馬〉作品中,將自己裝扮成白雪公主、新娘、孕婦等不同形象,共同乘坐在旋轉木馬之上,透過童話與現實的衝突並置,思索女性身分追尋自我的疑惑。

侯怡亭的〈市場口——鶴樓〉,藝術家於艋舺西本願寺進行實地拍攝,再以刺繡疊加,由兩種媒材的碰撞,再造複合的身體與場域。(圖/藝術銀行典藏)
▲侯怡亭的〈市場口——鶴樓〉,藝術家於艋舺西本願寺進行實地拍攝,再以刺繡疊加,由兩種媒材的碰撞,再造複合的身體與場域。(圖/藝術銀行典藏)

藝術家致穎的創作,開啟「自我」對外界思考的起點。藝術家將超市收銀機輸送帶當成跑步機,在賣場運動的荒謬舉動引人發笑,同時帶領觀者思考日常生活對我們的制約。透過這些作品,藝術家們不僅展演出自我形象,更進一步思考身分認同、身體、空間與社會等豐富議題。

凝視自我:自2024年4月23日起展至2024年8月18日,反身顯影:自2024年5月16日起展至2024年9月22日,相關資訊請參考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網https://ncpi.ntmofa.gov.tw

 

 

相關連結: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三週年館慶 細數我們的攝影生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