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精神病從不正常到正常的距離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自強談「思覺失調症」

【記者周蘭君/採訪報導】

由公共電視、CATCHPLAY與HBO Asia共同推出的2019年旗艦大戲《我們與惡的距離》近期熱播,這部劇描述在一椿無差別殺人事件發生後,加害者、被害者及其家屬,以及在旁邊的審判者、辯護者、或是牽連者所有人的故事,大多數人都是好人,但在我們之間這世界的混亂卻考驗著我們,此劇也讓大家省思該如何放下藩籬,用同理心和諒解對待彼此。

長期致力於職能治療,擔任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的張自強,有感於一般社會民眾仍長期存在著對「思覺失調症」的誤解,在他多年協助社會上生理心理、發展障礙及社會功能上有障礙的人,幫助他們獲得最大的生活獨立性的實務經驗上,他希望協助民眾卸下心中藩籬和偏見,一起來了解一下精神病從不正常到正常的距離,就有如善惡之間,往往在於一線之間,多些同理心就可以給這群朋友更多溫暖。

▲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張自強

正如同一般人會感冒一樣,我們有時候與精神疾病的距離「並不遠」。舉凡士農工商、男女老少、從藍領到白領等,每個人都可能有機會和精神疾病很接近,但也並非有症狀或是情緒控制不佳的人,就是罹患精神病的人。根據衛福部104年統計,台灣一年就診精神科人數逾250萬人,而精神疾病在近年無論是身心障礙證明領取數,或是健保二十餘萬的重大傷病卡人數,成長速度名列前茅,緊追其他慢性病人數,如: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常見的精神疾病除了憂鬱症外,屬於嚴重的精神疾病中又以「思覺失調症」為大宗,也就是民眾以前所聽過的「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症一般盛行率大概約佔千分之三左右。

精神疾病被證實是腦部的疾病,但許多精神疾病的成因仍未有革命性的發現,精神疾病也非外界誤以為是遺傳因素為主,或是只發生在「特定的家庭」。我們因為工作壓力也可能會導致憂鬱症;我們因為部分失智症或腦部外傷等病變,也可能會有精神疾病或症狀;若有藥酒癮成癮或物質濫用,也可能導致精神疾病;更有可能因社會心理壓力,比如遭遇重大變故(如:失業、失婚、失親、失戀等),或是遭到霸凌無法調適;甚至是長期生病、突然得到如癌症等重大疾病,或是擔任長期照顧者而產生無法負擔的照顧負荷…等,這些社會、心理、環境因素,都有可能一不小心就讓精神疾病找上門,而正常與不正常間,其實沒有距離!

精神病人最常問的就是:我生了這個病會不會好?我還能結婚嗎?我能回去工作嗎?而家中有了精神病人,也常常被認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而且常充滿了對於病人的不諒解及照顧起來常常倍感挫折的無力感。但若是精神疾病不幸找上你,幸運的是只要搭配適當的醫療與復健,以及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必定能夠戰勝疾病的影響。

隨著精神科藥物的改良、各種治療模式的發展、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疾病的認識等,再加上國內外陸續有精神病人康復或成功的例子,包括:曾見過生病十幾年後仍然可以讀完醫學院,當醫師的思覺失調症病人;取得心理學博士的躁鬱症心理師,還有各行各業不為人知的成功個案等。精神病人康復的意義就是學習如何蛻變,讓疾病不再阻礙他們去追尋人生的目標。其實只要有規律門診和穩定服藥控制 ,再加上有了穩定的工作,精神病人也可以很自然的融入這個社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