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堂光影」特展開幕  史前館透過傅義修士的教堂建築  見證生命交會的故事

▲聖堂光影特展臺東史前館開幕。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1日推出由天主教白冷會與史前館共同策展的「聖堂光影:白冷會傅義修士花東現代教堂建築展」。出席開幕儀式貴賓包含文化部徐宜君常務次長、教廷駐臺大使館馬德範代辦、天主教花蓮教區黃兆明主教、白冷會歐思定修士、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王長華常務理事、史前館館長蔡政良等。眾人給予祝賀後,由史前館蔡政良館長與白冷會歐思定修士共同敲下響鑼,宣告「聖堂光影:白冷會傅義修士花東現代教堂建築展」正式開幕。特展展期自即日起至2025年10月7日止,邀請觀眾一起來觀賞同時超越有形建築並見證跨國、跨文化及跨族群人士的生命交會的特展。

「聖堂光影:白冷會傅義修士花東現代教堂建築展」源於2007年傅義修士捐贈229卷2649張建築設計圖給史前館典藏,本展覽呈現傅義修士在其建築生涯中設計的七座重要教堂,包括長光天主堂、小馬天主堂、泰源天主堂、桃源天主堂、寶桑天主堂、都蘭天主堂與台東基督長老教會。藉由手繪建築圖、七間教堂教友與神職人員的口述分享,觀眾將有機會深入了解臺灣東部的歷史發展,見證這群跨國、跨文化及跨族群人士的生命交會。展場中除了重建傅義修士的工作場景,將他埋首書桌、進行設計的情景呈現給觀眾外,還設置擬真教堂場景,藉此詮釋傅義修士在設計教堂時對於教義、空間與光影的深刻思考。觀眾可親身體驗教堂內的光影變化,感受傅義修士如何透過設計創造神聖氛圍。

▲文化部次長徐宜君致詞時表達對此展的意義表達高度重視之意。(圖/文化部 提供)
▲文化部次長徐宜君致詞時表達對此展的意義表達高度重視之意。(圖/文化部 提供)

文化部徐宜君次長在開幕式上表示,今天參加「聖堂光影:白冷會傅義修士花東現代教堂建築展」的開幕儀式,非常感謝白冷會與傅義修士為臺灣尤其是東部地區無私的奉獻,更捐贈珍貴的手稿給史前館典藏,透過展示了解白冷會如何透過建築傳遞信仰,見證其跨文化與跨族群的重要貢獻。建堂建築呈現與土地深刻的連結與意涵,更佐證他們為臺灣所做的努力與奉獻。

▲史前館館長蔡政良強調史前館扮演多元文化融合角色,使此展備受重視。(圖/文化部 提供)
▲史前館館長蔡政良強調史前館扮演多元文化融合角色,使此展備受重視。(圖/文化部 提供)

史前館作為國家級博物館最重要的不僅只是保存歷史,更重要的是扮演讓歷史與當代對話的角色。這次的特展將帶領大家走進博物館,也踏入部落教堂現場,讓大家感受聖堂與生活、信仰的密切關聯性。文化部期待所屬館所都能成為地方重要的據點,陪伴大家更親近臺灣這塊土地與文化歷史。

蔡政良館長指出,史前館以重現、復振、與再生為取徑,希望扮演臺灣史前、南島歷史、社會、環境、與文化的樞紐角色,並希望透過創新與趣味體驗的方法,啟發人們探索與反思臺灣在世界上的定位。非常感謝浦忠成委員在史前館館長任內接收了傅義修士的手稿捐贈與典藏;王長華前館長任內籌劃了這個特展,我上任後在策展人劉世龍與所有同仁的努力下,特展在今天正式呈現給大家。我與傅義修士的連結始於住進他所蓋的民宅,見證都蘭天主堂的修建過程,並看著許多人前來朝聖,冥冥之中生命的連結都在史前館裡被見證。

▲出席開幕式貴賓聆聽館方的詳細導覽。(圖/文化部 提供)
▲出席開幕式貴賓聆聽館方的詳細導覽。(圖/文化部 提供)

史前館表示,「聖堂光影:白冷會傅義修士花東現代教堂建築展」不僅是一場靜態的展覽,更是一場與歷史與人群對話的體驗。回望白冷會與當地族群的傳教歷程,這些教堂不僅改變當地的地景,也深刻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與文化樣貌。當人們做出改宗選擇的同時,也展開了一場跨越文化與信仰的對話。史前館希望透過傅義修士的建築作品,讓觀眾重新回望這段歷史,並思考基督信仰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文化與信仰又是如何並存的。

▲出席特展的主協辦方代表與貴賓,合影留念。(圖/文化部 提供)
▲出席特展的主協辦方代表與貴賓,合影留念。(圖/文化部 提供)

本次展覽館方刻意從不同的角度呈現傅義修士的建築遺產,邀請部落的教友與神職人員口述故事,引領觀眾深入了解這段歷史。為深化觀展體驗,史前館也將在展期內舉辦走讀活動,帶領觀眾從展場走進這些教堂,讓光影、建築與文化的對話,在當代時空中繼續延續。

 

 

相關連結:史前館「微觀.史觀」考古開展  從顯微鏡下窺見千年前臺灣與世界的連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