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開幕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光明燈牆」,由數個光明燈組合而成,背面佈滿發光裝置的控制晶片和線路,如同一座傳統信仰邁向科技未來的媒介和演化象徵。(國美館提供)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畫的「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畫「【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自5月10日至11月23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展出,8日晚舉行開幕式,現場十分熱烈。

「【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以大會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為基礎,重新審視臺灣在既有的歷史脈絡基礎上「漂蕩的智慧」,面對不可預測的外部自然災害或地緣政治,在全球化與漂蕩危殆的未來之下,建築在灰色地帶的韌性。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與開幕貴賓及策展團隊大合影。(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與開幕貴賓及策展團隊大合影。(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臺灣是一座充滿建築能量的島嶼,多年來以平行展的形式在普里奇歐尼宮持續穩定發聲。文化部正積極推動於2026年成立「臺灣建築文化中心」,將成為首座專責建築文化的國家級機構,期許未來作為臺灣建築研究、策展與教育推廣的樞紐,既向內整合知識體系,也向外與國際社群深度連結。

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指出,「漂蕩」不僅是地理與結構的動態想像,更是一種面對變動時仍能創造秩序與連結的智慧實踐。國美館作為文化部轄下推動當代藝術與建築策展的重要平台,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展之一,是臺灣在國際上持續發聲的重要舞台,期盼透過臺灣館的呈現,讓世界看見臺灣的文化智慧與建築設計思維,並激盪出更多的回應與共鳴。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光明燈牆」,由數個光明燈組合而成,背面佈滿發光裝置的控制晶片和線路,如同一座傳統信仰邁向科技未來的媒介和演化象徵。(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光明燈牆」由數個光明燈組合而成,背面佈滿發光裝置的控制晶片和線路,如同一座傳統信仰邁向科技未來的媒介和演化象徵。(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國立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吳秉聲表示,成大從同為歷史城市的臺南出發,創校90多年來持續關注科技與人文、城市與環境的議題,並致力將學術量能轉化為社會實踐。今年成大團隊代表臺灣展出,不僅是對世界變局所提出的一種空間省思與實踐,也彰顯當代臺灣建築與世界建築積極對話的誠心。

策展人薛丞倫說明本次的17組提案都在探索在不確定世界中、在介於之間(in-between)狀態,臺灣可以提供的韌性智慧,【無】的信仰,探索臺灣在國際展覽可以呈現、分享的建築。他認為臺灣的建築觀點,源自這座特殊島嶼的危殆與脆弱性所建構的一種建築的智慧,在這個小島國內,為我們的【無】信仰建構了集體的家,在介於之間的展場,以介於之間的建築教育與臺灣的建築視野,在國際上建構新的想像。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一座「科技島」裝置為核心,結合E_Ink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呈現科技發展對臺灣地景的影響。(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一座「科技島」裝置為核心,結合E_Ink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呈現科技發展對臺灣地景的影響。(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一座「科技島」裝置為核心,結合E Ink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呈現科技發展對臺灣地景的影響。展場周邊展示以模型形式呈現的提案作品,並附有研究書冊或影音QRcode,提供參訪者深入探究。另一側亮點裝置「光明燈牆」,由數個光明燈組合而成,背面佈滿發光裝置的控制晶片和線路,如同一座傳統信仰邁向科技未來的媒介和演化象徵。

臺灣館於8日預展首日即吸引多國場館策展人、參展者,及媒體記者前來參觀,並舉辦3場國際論壇。9日有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曾成德的「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論壇與策展人展場導賞,相關展覽及訊息請關注活動官網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官方社群。

 

 

相關連結:【無】信仰  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即將啟程參展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