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專訪】
有理想性的信念,在跨際的研究領域,總是能看到自我投射的心境與期待的結果,讓所學與觀察體悟的過程,更增添生命的起落與弘寬的眼界。前史博館館長、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的廖新田,近日的一篇文章,牽引出以學術界為首的定位與正名討論,在政治意涵所蘊化下的事件,呈現「一張支票的文化微革命」的社會張力,過程充滿詭譎意識與思維折衝的堅定,事件醞釀出的臺灣現存國際定位的結局與自我要求堅定臺灣主權的結果,在廖新田教授的專注與鍥而不捨的發抒立場下,終於有了重大的突破與美好的收尾。
廖新田教授最近在平面媒體發表以「是台灣美術,絕不是台灣省美術」的撰文投書,引起了高度的關注,主要是一張抬頭署名的支票惹來的禍。廖新田表示,起因於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藝術學院創意攝影中心四月初舉辦的線上國際研討會「攝影與台灣/歷史與實踐」,他受邀擔任主題演講者,全程以英語表達與論述戰後台灣如何在現代與傳統之間調和出獨特的藝術視野,藉此呈現台灣社會的多元性與衝擊性,是專屬於台灣文化的評論。沒想到主辦單位會後寄給廖新田教授的信件地址(內附演講酬勞支票)是「Taiwan,Province of China」,他深感錯愕與不解,在情緒反彈下必然要向主辦方表達抗議與尋求改正。
廖新田指出,此事與他在2010年在澳洲國家大學擔任台灣研究講座時的薪資條有著類似的字眼,同樣他也提出抗議並悍然拒絕領取薪酬,他認為這兩個事件都因會計流程的自動設定而出錯,廖新田在歷經捍衞立場與抗議國格的正面訴求下,讓事件回歸正常作為,避免台灣與台灣省的名稱爭議不會在未來的時空中做命名擺盪,使存在模糊空間地帶的憾事也就不致發生。廖新田認為,「在中國與台灣,存在著荒謬的妥協,國際社會也難以嚴密的動察其異同,即便文化藝術的跨界、跨域與跨際的特性,仍難免疏漏與視而不見,讓人遺憾」。
一張支票掀起文化微革命,也意外為廖新田的拒領事件曝光,讓國際間在面對臺灣美術與臺灣省美術的稱謂時衍生巧妙的自制,也在重新檢視臺灣正名的律動中找到自衡省思的機會。廖新田教授說,經過他向主辦方抗議與表達訴求後,加上臺灣駐外單位努力從中協調說明,事件有了轉機,也出現了圓滿的結果。廖新田說:「為了回應亞歷桑那大學攝影藝術中心的善意,我會在恰當的時機到該中心致贈一件我收藏的郎靜山攝影原作,以及我那次主題演講的完整內容資料。」誠如所見,廖新田堅毅的人格特質,反應出在臺灣藝術發展歷程所碰觸的文化爭議與敏感的政治氣息亦皆能顯得堅持原則與理念上的義無反顧,對推動臺灣藝術教育與臺灣文化的多元性,則極具開拓前瞻性,也在知識傳承的擘劃下深思熟慮且勇往直前。廖新田認為,在深化臺灣主體意識的前提下,他相信無國界的文化載體與倡議,在臺灣智慧平台上更顯精銳無比。從澳洲到美國所陷於經歷支票書名上的文化微革命,也在事件後在歷史上見真章。
廖新田強調,在真理的前提下,「驕傲但不鄉愿,只要堅持想法,就能在國際間勇敢發聲」。他希望任何人到國際上,態度要溫和,語氣要堅定,善用智慧手法與道德意識訴求,就不致造成雙方難堪或下不了台的局面。廖新田說,他假設在2030年的時空底下,他相信經過努力,國際社會推廣臺灣藝術的強度會愈加明顯,他認為文化有穿透性,以既有的軟實力及文化張力,會讓臺灣的理解性與辨識度更高,絕非碰撞而來。廖新田說,政府愈來愈忽視台灣在藝術方面的真誠發言與多元表現,文化與藝術的價值及美學的態度,則不容被取代或忽視,他期待用感動與價值來爭取認同,以真誠的聲音在國際上傳揚。
低調且務實,從容且專注,讓廖新田在面對政治性文化議題時,以個人的修為涵養及官箴歷練時的圓融折衝來捍衞其政策的正當性,盱衡眼前,更在其做藝術評論所涉及的人、事與政治氛圍中,找到澄心明淨的註解,並用他深摯理解的文字為臺灣深寓文化本意開路,清理塵封的文化論戰,彰顯臺灣主權意識的國際認知,即使是一張支票的署名稱謂都絲毫難以妥協,含混過關,在嚴厲要求正名與回歸正統的路徑上,廖新田相信會有更多難以預期的困境來考驗及突圍。
在國際往來與經驗互動上,廖新田教授更體認臺灣的存在意識與文化故事被清楚聽到的重要與關鍵性,在政治與文化的對立、拉扯及衝擊下,猶能堅定的開路闢徑尋求認同的契機。亞歷桑那大學藝術學院創意攝影中心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設定未知的疏忽」,讓廖新田教授演講酬勞的給付支票成了文化界深論的焦點,也在廖教授的嚴拒兌現的抗議過程中,引發國際的高度關注,更加延伸了對臺灣文化的政治意識的廓清與傳揚,也在活動主辦方的認知下出現了支票修正後並寄回臺灣交付廖新田教授,以及亞歷桑那大學攝影研究中心主任布拉凱利特別寫信表達對整個事件的疏忽及對廖新田教授帶來的困擾表達致歉所呈現的圓滿結果。文化的主體性不容挑釁,政治的正名化沒有模糊地帶,一張支票,飄洋過海,見諸真誠,找到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