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世的守護 黑琵先生王徵吉

【特約撰述 /郭珍宜】

王徵吉,臺灣知名生態攝影家、保育人士,是一位名符其實的黑琵先生(Mr. Happy),他幽默風趣,臉上總是掛著爽朗自信的笑容。

王徵吉與黑面琵鷺的緣分可以回溯到1992年濱南開發案:黑面琵鷺遭擊事件。國際對台灣的撻伐聲,讓他立志要拍出令國際刮目相看的黑面琵鷺。那是台灣黑面琵鷺保護史關鍵的一年,他不認識黑面琵鷺,沒有讀過劉克襄《最後的黑面舞者》,當然更不知道當時全球黑面琵鷺僅存三百隻,瀕危滅絕,而計劃開發為工業區的七股正是黑面琵鷺度冬地。死於霰彈槍的黑面琵鷺彷彿在召喚他,從內心生出一股強烈的使命感,「我要透過攝影去記錄黑面琵鷺的一切,讓台灣人理解牠們的稀有與美麗、牠們的生活史與生命故事。」他相信照片的力量,一張有生態意義的照片可以傳達比文字更多的訊息,打動人心。

▲王徵吉攝於黑面琵鷺度冬區。(攝/王徵吉,圖/台北攝影學會提供)

原本以為三年就可以完成的功課卻一直延續至今長達二十七年!拍鳥類是最耗費時間和經費的,除了器材和配備,還要深入牠們的生態環境去探索。王徵吉向專家學者請教黑面琵鷺的一切,每年的黑面琵鷺國際研討會也固定參加,與各國的生態攝影家、黑琵保育學者比手畫腳,言語不通,最終結為好友。他走往世界各地,追尋黑面琵鷺的腳步,哪裡有黑面琵鷺,就會發現王徵吉的足跡。

▲王徵吉透過攝影記錄黑面琵鷺的一切。(攝/王徵吉,圖/台北攝影學會提供)

王徵吉連續十年造訪黑面琵鷺的繁殖區,位於中國遼寧外海的無人島「形人坨」,天天租船搶灘登島,攀登過程險象環生。從清晨四、五點守到太陽下山,終於在2008年4月23日拍到黑面琵鷺生蛋的珍貴鏡頭,成為全球第一個拍攝到黑琵下蛋的攝影師,這張照片登上國際頭條,轟動各界。也是因為這張照片,全世界都知道了臺灣,知道臺灣有這麼一位「黑琵先生」。王徵吉受邀到臺灣、日、韓展覽演講,大家聽說「臺灣為了保護黑面琵鷺,停掉幾百億的開發案」,都豎起大拇指。雖然打響了名號,但拍攝黑面琵鷺所費不貲,他很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政府或企業的贊助。

▲人稱黑琵先生的王徵吉,窮其一生力量為黑面琵鷺而奮鬥。(圖/台北攝影學會提供)

王徵吉把黑琵行腳紀錄一一說明:黑面琵鷺主要分布於亞洲,北緯38度線以北是黑琵的繁殖區,北緯38度線以南則是度冬區,黑琵家族每年九月順著北風往南飛度冬,飛到越南約4000公里,飛到台灣則是2000公里,每年九月至隔年三月長達半年的時間在度冬區主要是交朋友、找伴侶,一直到三月牠們美麗的繁殖羽長出來了,就成雙成對或是全家大小一起順著南風,回到牠們北方的家結婚生子、撫育後代。

▲王徵吉相信一張有生態意義的照片可以打動人心。(攝/王徵吉,圖/台北攝影學會提供)

王徵吉表示,20多年來全球黑面琵鷺數量不斷增加,到今年有4468隻,成果令人欣慰。一年中他有300天隨著黑面琵鷺到處跑,半年在台灣、香港、日本、越南等黑琵度冬地,另外半年則進出南北韓交界之處和中國大陸遼寧大連,於茫茫河海尋找孤島上的黑琵,記錄其交配、產卵、坐巢與育雛。每次的行程並非盡如人意,運氣占很大的成分,所以必須一去再去,這大概是拍鳥的攝影人都經歷過的。至於能記錄多少次,記錄到什麼程度,完全取決於口袋深淺。他說目前全世界並沒有人進行黑面琵鷺全年的生態攝影,若能完成此夢想,將成為全球第一手的珍貴資料,對推廣與了解黑面琵鷺生態保育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目前他還差俄羅斯的資料,就可以完成黑面琵鷺生態紀錄的拼圖。

▲王徵吉認為攝影人盡量不要擺拍,台灣有657種鳥類,是值得大家去觀察及守護的。(攝/王徵吉,圖/台北攝影學會提供)

面積廣達百餘公頃的高雄茄萣濕地對王徵吉別具意義,這裡鳥類之調查記錄超過5000隻,是台灣南端最大的候鳥度冬棲地。7年前他開始在黑琵離台前的枯水期,引海水入這塊濕地,並號召鳥友跟魚塭主人購買吳郭魚投入,復育食物鏈,反對者認為這是不自然的餵食行為,他不以為然。他舉日本為例,北海道的丹頂鶴也是由國家出資,營造規劃棲地,並成立國家公園對外收費。不僅每年吸引大批遊客及攝影人來此賞鳥攝影,為當地帶來可觀的收入,更可以讓鳥兒在此無憂無慮地生活。

今年初多達400多隻黑琵到茄萣停留,可說全世界十分之一的黑面琵鷺都來此度冬,當地成為重要的候鳥棲地,希望透過創生計畫發展生態旅遊。經過王徵吉的奔走和解說,高雄市副市長葉匡時去年十月視察時表示,茄萣濕地的黑面琵鷺是高雄珍貴的旅遊資源,未來會考慮施設隱形步道或人工島,吸引賞鳥遊客帶動觀光。

▲王徵吉悉心拍攝黑面琵鷺在繁殖區的一舉一動。(攝/王徵吉,圖/台北攝影學會提供)

王徵吉出版過14本攝影集,第一本「縱情萬里」出版於1993年,內容涵蓋各種攝影題材,精采豐富。後來因緣際會開始拍鳥,發現生態的題材是實在有趣太多了!每張照片雖都歷經千辛萬苦,但是在觀察和守候的過程,發現牠們的故事,融入牠們的情感,呈現的作品自己喜歡,也讓觀者由衷的感動,因此自1996年以後發表的攝影集就專注於鳥類及黑面琵鷺。

▲王徵吉深信呈現自己喜歡的作品,也能讓觀者感動。(攝/王徵吉,圖/台北攝影學會提供)

對於台灣鳥類攝影,王徵吉說攝影人應該盡量不要擺拍,大家都有的畫面沒什麼稀奇,台灣小小的一個島上就有657種鳥類,295種特有種,值得大家撩落去觀察、了解並守護牠們,才知道什麼樣的光線和角度能拍出最動人的牠們,這樣的畫面讓他做夢都會笑。王徵吉說「生態攝影應該以生態學術的角度,美學與意境的取景,及耐心孤寂地等待,來描寫生態、敘述生態、記錄生態,才能掌握生態知識,才能具有科學研究與藝術價值」。

(作者為臺北攝影學會理事)

▲用耐心孤寂來等待,讓王徵吉鏡頭下呈現的畫面皆有無盡的生命力。(攝/王徵吉,圖/台北攝影學會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