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温度更有熱度 台灣陶藝家吳淑玲 從泥土世界尋得出口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在藝術創作領域,堅持必行與堅定向前的心境,是左右創作熱情的重要因素。在陶藝自我天地,融入了生活因子,放逐自在且怡然自得,讓她的作品在把玩聆賞中看得到生活追求的體悟,在展覽中與民眾的互動對話中,更可一睹她那稚情質樸的創作歷程闡述的清心明眸般的温善,令人印象深刻。由敦煌藝術中心為吳淑玲所主辦的陶藝個展,每件創作的背後充滿了情趣的生活面與強韌的生命力,受到與會者給於其正面評價。

▲台灣當代陶藝家吳淑玲,製陶20多年的經驗累積,對生活體悟相當豐富快意。(記者 辛澎祥/攝)

沈穩內斂的吳淑玲,猶如她的柴燒生活陶作品,質樸圓融,自然渾熟,在創作的目標上與生活做巧妙連結,25年來的製陶創作佔了她生活上頗為重要的一部份,她認為,這麼多年來不管經歷何種程度的大小風雨,她總能在泥土的世界找到出口,她透過每一件作品傳達她創作手心的温度,深摯的人文情懷,寬闊的入世胸襟,也讓吳淑玲老師在藝術領域享有她一定的份量與高度。

吳淑玲老師的製陶方式是以柴燒為主,柴燒也是最古老的一種燒陶方式,當柴燒盡後,飛灰成釉,落於土坯而形成天然恣態,完成之陶作值得細細品味。

▲生活陶系列是吳淑玲老師的創作主軸。 (記者 辛澎祥/攝)

而吳淑玲的柴燒木都是在海邊撿拾漂流木和雜木燒製而來,作品不上釉藥,火燒在坯體中穿梭行走,火痕的流竄,木灰或凝結成塊,或融化為玉質色澤,都是大自然力量所造成。吳淑玲老師說,要成就一件好的柴燒作品很難,所要求的主客觀條件因素也很多,甚至包括燒陶者的專注態度等,柴燒因為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存在,所以完成的柴燒陶製品就更加顯得獨一無二,且充滿藝術價值與獨特媚力。

▲吳淑玲老師說明她創作觀音佛的心路歷程,引起廣泛迴響。 (記者 辛澎祥/攝)

從製陶過程的辛苦汲取幸福的因子,吳淑玲內心深處的專注平靜,對美的感受亦漸顯沈穩,追求生命質樸與原生,讓土氣在全身漫延,她很多的創作靈感是來自於對大自然的體悟與感受,有些則是對生命歌頌的感悟和發自於內在的美學基礎。生活陶是吳淑玲老師的創作主軸,希望在欣賞與實用的同時都能給生命帶來温度,給生活帶來熱情,作品的特色與特質,在凝視中顯露無遺。

作品喜歡在柔性裡帶一點陽剛的線條,在細緻中又帶點粗獷的質感,吳淑玲老師的藝術創作展現對時空反雛與回應的傾力,讓環境與人文本質的對話流露善意與執著,從中觸動與牽引,讓一切意象回到自我。

▲欣賞與實用的陶藝作品,是可以適度反應出吳淑玲老師沈穩內斂的心境。 (記者 辛澎祥/攝)

在這次的陶藝創作展出中,除了生活器皿陶作之外,兩尊觀音陶像,創作難度極高,觀音神情自若,相貌尊嚴,是吳老師近年來的創作珍品。展期中不妨前往欣賞與品味,相信自有一番體會與悸動,對生活現狀與未來,生命眼界,豁然開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