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抽長,不斷延伸的身心界域-劉寅生的行為/影像創作

劉寅生

【特約撰述/郎亞玲】

回應二十世紀藝術的主流,藝術的「作品」,不再囿於藝術家以各種媒材創作出擺放於美術館的恆、常、定的展示樣貌,圍繞於生活哲學的各種無限可能,創造性的藝術行為被重新定義。德國行為藝術家波依斯(Joseph Beuys1921-1986)說:「每個人都是藝術家」,話中透露了一個新的藝術信仰,那就是「生活」。沒有比生活更稀鬆平常的事,但也沒有比生活更耐人尋味的事。而生活的主體-人與其行為,不僅可以透過視覺感官模仿把捉,要更深入其內在世界,以裡應外合之姿,打破藩籬,展開全新的視界。

▲《身/天體詩 V : 現場》2020。(圖/呂育誠攝影)
▲《身/天體詩 V : 現場》2020。(圖/呂育誠攝影)

在一連串的實驗中,藝術家不再閉門造車,「開放性」與「透明度」揭露了藝術家的創作過程,雖然減損了藝術的「神秘感」和人們對譽為「天才」的藝術家膜拜。但欣賞者得以以各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參與,以及伴隨「偶發」、「即興」產生的更多感官、感覺、感受的刺激效應,觀賞者得以站上藝術舞台,與藝術家共享藝術的魔幻魅力。

藝術史的發展上,「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也可稱為「行動藝術」,和表演藝術(Performancing Art)的美學範疇本質上有所不同,此因行為藝術的出現雖然也運用到身體藝術、表演藝術的各種媒介,但它受「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 )的啟蒙,加上對「偶發藝術」(Happening Art)的熱衷,所指向的身體美學,顯然不同於傳統戲劇、舞蹈。產生於50年代末期,盛行於60年代末,伴隨新媒體(New media art)藝術的發展,行為藝術借力使力,利用影像和裝置,成為呈現手法更為創新,傳播力道更強大的「身體藝術」表現。

▲行為藝術家劉寅生(1974¬),彰化人,現居台南。(圖/劉寅生提供)
▲行為藝術家劉寅生(1974¬),彰化人,現居台南。(圖/劉寅生提供)

在台灣,行為藝術在全國各種策展中也未曾缺席,但因投入的藝術家有限,因此對國人而言,還是屬於較為艱澀的領域。行為藝術家劉寅生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在校期間因藝術家張永村而接觸到行為藝術,便開始從事各種行為藝術的展演,此後持續不斷創作,幾乎每年都有新作品發表,可謂極資深的行為藝術家。1995年,Espirit主辦的活動,他以《讓我看見你-白襯衫裝置藝術大賽》獲得第二名。2000年,更獲得斯洛維尼亞Break21國際獨立青年藝術節「特別獎」。多年來,劉寅生擅於整合不同的藝術元素,做跨領域的身體新語彙的嘗試,音樂、燈光、裝置、影像、肢體的多方謀合、摻揉、拼貼。非敘事的肢體延展,不主張觀念的傳達,也沒有張牙舞爪的批判性帶來的壓迫感,反而讓他的作品特別具有一種「擴張性」和「流動性」的抒情特質,展現自由開放的生活感受性,形就一種自我意識下的獨特「儀式」。「雖然目標不明,但有方向」,創造經驗,同時感受經驗、傳達經驗,是他為自己作品下的註腳。

▲《奈米計畫NO.1 2003》(圖/許斌攝影)
▲《奈米計畫NO.1 2003》(圖/許斌攝影)

自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影響了全球藝術策展的呈現方式。即如強調「現場」的行爲藝術與國際性的「行為藝術節」。都不得不改弦易轍,選擇變成「線上即時直播演出」或是「行為影片」的形式。疫情相對平穩的台灣,直至今年六月台灣疫情驟變,才讓大多數台灣行為藝術家開始思考線上或影片呈現的可能。而長期熟稔影像技術的劉寅生,則早先一步,在2020年疫情一開始,就積極參與這項全球的改變。

賽爾維亞國際複合媒體行為藝術節 (International Multimedia Art Festival簡稱IMAF) 由現年65歲的內納德·博格丹維奇 (Nenad Bogdanvic) 所創立,劉寅生於2016年就曾受邀參加第18屆的「現場IMAF國際複合媒體藝術節」,至今也還是唯一受邀此藝術節的台灣行為藝術家。今年第23屆IMAF國際複合媒體行為藝術節,主題為「封鎖之聲」,可說呼應了當今全球疫情的現況。劉寅生入選的作品「天體/身體詩 VI—測量晨曦,丈量黃昏」―是一系列有關身體與天體的作品。創作理念是有感於網路時代,人們漸漸遺忘身體。身體其實與很多事物都有連結,藝術家挖掘自己身體,像是考古學一般,一層一層的揭露其純粹的本質。影片有二段式影像,他穿越台灣東部與西部海邊,且分別在日出與日落的時刻拍攝,突破過去行為現場無法滿足的場景需求,以藝術家的身體與壯闊的大自然、天文現象組合成影片。不特別以觀念為主導,而是更多從自我身體、生命直覺出發,容許偶發與不確定性,傳遞詩意的調性。

▲《奈米計畫re-work 2016 Day03》。(圖/劉寅生提供)
▲《奈米計畫re-work 2016 Day03》。(圖/劉寅生提供)

除此之外,劉寅生也參與印度藝術家沙德魯·索萬 (Satadru Sovan) 所策劃的各種線上現場即時演出,不斷思考行為藝術以影片形式呈現的各種問題。他也邀請兩位藝術家陳怡儒、徐敏思,共同成立了「愛為派——南方行動藝術季會」。每季以「行為影片」的形式發表作品。

劉寅生表示,危機即是轉機,當你能夠成熟的駕馭影片形式,行為作品也可以在困難的疫情中即時與國際交流。期待有更多的年輕藝術家參與行為藝術的創作!

第23屆IMAF國際複合媒體行為藝術節“The voice of the locked” 封鎖之聲線上行為影片與演出宣傳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XxCAR8zstU

(本文作者郎亞玲,頑石劇團藝術總監與編導,逢甲大學、大葉大學講授表演與劇場)

相關連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