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絕品人難識   閒對茶經憶古人:承先啟後   與時俱進   後出轉精

▲滑國璋書法並撰聯「應信醉茶如醉酒,從來佳茗似佳人」。(圖/林淑珠 提供)

【特約撰述/林淑珠】

石碾輕飛瑟瑟塵,乳花烹出建溪春。世間絕品人難識,閒對茶經憶古人。~北宋·林逋「監郡吳殿丞惠以筆墨建茶各吟一絕謝之・茶」。上述「茶」詩作者林逋,宋仁宗賜諡和靖先生,世稱林和靖。林和靖是北宋著名的隱逸詩人,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人稱「梅妻鶴子」。其詠梅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北宋林和靖這首膾炙人口的茶詩七言絕句,首二句詩情畫意而生動傳神地描繪宋代「點茶」的場景,建溪春色與佳茗悅目賞心,同時記錄了指標性的茶史茶事:「建茶」「碾茶」「點茶」「春茶」,這類內容的詩詞歌賦俯拾皆是,例如北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整首詩歌精彩地描述建溪茶的採製與民間的「鬥茶」(點茶競技)等諸多景象。

▲靳立成書作:林和靖先生茶詩(圖/靳立成提供)
▲靳立成書作:林和靖先生茶詩(圖/靳立成提供)

林和靖此詩所詠讚者即詩題的「建茶」:「監郡吳殿丞惠以筆墨建茶各吟一絕謝之・茶」,很可惜現今資訊不易搜得此詩題。詩的次句「建溪」即指明是「建茶」,產於福建建溪流域而得名,此茶區在歷史上屬福建建州(宋代的建安),其中珍稀名茶「北苑貢茶」,進貢給朝廷,北宋周絳《補茶經》:「天下之茶,建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北宋蘇軾的名句「從來佳茗似佳人」即是譬喻建溪茶區的「壑源茶」。

▲黃緯中書作冊頁: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簡稱《鬥茶歌》,七言古詩,共二十一聯。(圖/林淑珠 提供)
▲黃緯中書作冊頁: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簡稱《鬥茶歌》,七言古詩,共二十一聯。(圖/林淑珠 提供)

宋代的點茶法,流程繁複細緻,約略如下:炙茶(並搗碎)>碾或磨茶(瑟瑟塵)>羅茶>候湯>熁盞>調膏>點湯>擊拂(茶匙或茶筅)>乳花
(註1)宋代飲茶以「點茶法」為主流風尚,煎(煮)茶法也有但較少。(註2)宋代以「餅茶」為主,兼有葉茶(散茶)。(註3)詩詞中有時點茶也使用「煎」或「烹」字,要從內容辨認是否為點茶。

林和靖此詩後二句抒發感懷,耐人尋味,本文僅就「世間絕品人難識」來「望文生義」,略作解讀。絕品佳茗需要知音知味者來賞識,遙想撰寫《茶經》的陸羽是茶的知音,陸羽該也會賞識「建溪茶」這種聞名於世的絕品吧?末句「古人」一詞,《詩經》句:「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滑國璋書法並撰聯「應信醉茶如醉酒,從來佳茗似佳人」。(圖/林淑珠 提供)
▲滑國璋書法並撰聯「應信醉茶如醉酒,從來佳茗似佳人」。(圖/林淑珠 提供)

中唐陸羽所撰《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學百科全書,是全面性的茶產業史與茶文化史的經典之作。陸羽足跡遍及當代各茶區,親身做了田野考查;而且陸羽博覽群書~《茶經》引述了頗多書籍的文句。《茶經》「八之出」記錄的茶產區有四十三州,包括「建州」,然而對建溪名茶只寫一句「其味極佳」;再者《茶經》將各茶區的茶評鑑分為「上」「次」「下」三等級,而「建州」茶區的茶被歸類為「未詳」,何以故?原因無他:「時代不同」~「中唐」時期的陸羽在撰寫《茶經》時,「建茶」尚未成為獨佔鰲頭的名茶,所以陸羽不熟識建茶。

▲南宋劉松年「攆茶圖」軸,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畫面左之侍者推茶磨以磨茶,站立之侍者執湯瓶注水點茶。茶桌上有茶筅、茶盞、茶托等茶器。(圖/林淑珠 提供)
▲南宋劉松年「攆茶圖」軸,局部,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畫面左之侍者推茶磨以磨茶,站立之侍者執湯瓶注水點茶。茶桌上有茶筅、茶盞、茶托等茶器。(圖/林淑珠 提供)

北宋歐陽修《集古錄》:「後世言茶者必本陸鴻漸(陸羽),蓋為茶著書自其始也。」陸羽的《茶經》堪稱曠世絕作,內容包括茶史學、茶文學、茶科學、茶美學等,其後各朝代眾多茶書名著,內容大都圍繞著《茶經》而寫,而且僅及其部分內容。後世茶書若要遠承《茶經》,踵武前賢陸羽,而且還要開拓新局,讓內容與見解更為精深高明,要如此的「後出轉精」似乎舉步維艱。

▲書畫家余振明的畫作:立體圓形「採茶圖」彩瓷茶倉。(圖/余振明 提供)
▲書畫家余振明的畫作:立體圓形「採茶圖」彩瓷茶倉。(圖/余振明 提供)

前不久筆者拙作短文「雨前茶」(穀雨茶)刊出後,有茶界前輩善意詢問何以不寫「明前茶」?筆者獲益良多,坦誠以告:「原因無他,“雨前茶”的詩詞我較熟悉,便於引喻。」拙作引用了唐、宋、明清的「雨前茶」茶詩為例,飲茶方法涵蓋煎(煮)茶法、點茶法、瀹(泡)茶法。

▲人生清福:有好茶喝,有好書讀。(圖/林清文 提供)
▲人生清福:有好茶喝,有好書讀。(圖/林清文 提供)

依循節候來種作,順應大自然,則天人和諧,「二十四節氣歌」流傳民間,總共四句,玆摘錄首二句:「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穀雨」之後就是立夏了,「清明」確實更是大自然植物生機勃發的時節,茶葉內質外形滋味等具有諸多優勢。古人受限於製茶技術,重視春茶(綠茶),把握採製時機,「明前茶」彌足珍貴;現今台灣三峽茶區的「碧螺春」綠茶比賽,早在穀雨之前就舉行,亦可證明「明前茶」值得珍視。

▲「春雨樓頭尺八簫」,有聲有色,有美景有好茶,古人今人品茶的禪趣雅興相同。(圖/林泊佑 提供)

魯迅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的感覺。」「練習」一詞,值得品味,茶領域「入門」的每一項功課,都須要經年累月的工夫去練習去認識,才得以略窺其堂奧。尤其,當今產茶地域遼闊,氣候變遷,茶類多元等諸多因素,古今茶文化同中自是有異。清代章炳麟《國故論衡》:「前修未密,後出轉精。」以今視昔,前修未密乃因「時代不同」。現今茶學研究資源豐富,茶人專家學者承先啟後,與時俱進,精進不懈,茶書撰著成果精彩可期。

(本文作者林淑珠,高中國文教師退休,著有茶書數本,現為自由作家)

 

 

 

相關連結:悅讀筆記   禮尚往來   從圖文意涵中體悟永以為好的真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