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安婷採訪報導】
年僅16歲的泰雅族青年羅娜‧弗耐擔任策展人,即日起在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推出《雲上的記憶-泰雅族水平式腰帶地織機探索展》,從族群文化、織布技藝到身體經驗,深入呈現泰雅族如何透過傳統水平腰帶地織機(kongu),串連個人生命與祖靈記憶,宛如現代USB,傳輸跨世代的文化密碼,進行連結。
纖博館主任簡惠華表示,為了讓民眾瞭解臺灣不同時代與族群的織作歷史、織布技術與文化,特別規劃「織布機三部曲」系列展覽,第三部曲聚焦於泰雅族的傳統水平腰帶地織機的織布技藝,以及這項傳統織作工具與織者生命的聯繫。特別的是,策展人羅娜藉由青年織者的視角和創意,讓觀眾體會織作不僅是傳承技藝,更是記錄祖靈、傳承生命,進而追尋族群認同和文化傳承的途徑。

成長於苗栗縣泰安鄉象鼻部落的羅娜‧弗耐,在人間國寶的媽媽尤瑪·達陸教導下,從種苧麻、剝麻、捻線、整經、織布,認識織紋上的各種符號和如何連結運用。她從小跟著父母翻山越嶺,拜訪耆老或織者,甚或到日本大阪民族學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找尋和記錄幾乎散失的泰雅族文化,知識涵養和田野經驗豐富。
羅娜表示,數百年來,泰雅族居住在臺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婦女因應環境變遷或部落遷徙,都使用可移動的水平式腰帶地織機織布製作衣物。泰雅族人從出生後第一塊堅實卻平凡的襁褓布、紋面後穿著象徵著成年的片裙和披肩、結婚時的華麗新娘服、為人妻後為自己的男人織衣著、為人母後為子女們織服飾,直到離世前步上彩虹橋時的裹身布,一生都和織成的布絲縷相連。「泰雅人的生命是一個圓,如同織出的布一樣。」

羅娜指出,織布時一根根苧麻線裡整理的不只是圖案,更像是安撫內心皺褶般,同時也是文化療癒的過程。使用地織機的過程就像插上文化USB,可以傳輸織布技藝、文化圖騰和祖靈信仰,和雲上的祖先們進行記憶上的連結。當織者繫上腰帶、腳掌撐貼地織機時,身體與織布工具融為一體,獨特的身體感,絕非工業化的織布機器可取代。
纖博館說明,這次展覽規劃「泰雅族傳統地織機的構造和織具」、「泰雅族織布文化的生命觀」、「泰雅的織布技藝」、「地織機與織者的身體感」等展區,並藉由影片深入介紹織機技術的使用現況與文化傳承,展期至12月28日。策展人羅娜也將在5月25日下午2時親自為觀眾導覽,同時開放民眾體驗地織機,歡迎前往參與。

適逢518國際博物館日,民眾5月17、18日至纖博館參觀拍照打卡,並將展覽照片上傳臉書,即可至服務臺兌換限量小禮物一份。相關資訊至纖博館官網(https://mofia.taichung.gov.tw/)或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mofiataichung)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