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藤編器物不僅是實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更是文化的傳承。「手路~島編生活藤工藝展」3月29日起於纖維工藝博物館展出,透過6大展區、近40組件珍貴館藏、6位職人、10個街區故事和3大品牌家具,總計近80件展品,呈現臺灣藤工藝的技藝和時代軌跡,展期至6月29日止,歡迎民眾一起感受藤編工藝的獨特魅力。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長陳佳君表示,很多人家裡都有一張老藤椅,伴隨每一個人的成長時光或家庭記憶,除了製作各種家具和工藝作品,藤還可以作為中藥材,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這次展覽聚焦在「藤」的生活工藝,透過纖博館典藏的「壓箱寶」,以及不同世代的工藝職人和創新品牌經驗累積的「手路」(台語),看見藤如何從生活物件發展到美學與藝術的層次,喚起我們對於「藤」的生活記憶和情感溫度。

策展人許哲瑜指出,「過去臺灣的藤工藝,是靠著一雙又一雙的手,編織出一條生活的道路和時代的印記」。此次以「手路」(台語)為主題,探討不同世代職人特殊的技藝、手法,更展示不同的藤編材料、構築技法,加上各類別作品、纖博館的珍貴館藏,到當代復刻品牌家具、室內裝修和藝術創作等,讓觀眾看見藤從材料到作品、從實用到美學的轉化,重新認識藤的多元面貌。

纖博館說明,本次展覽共規劃「手中之材」、「手路時光」、「傳承之手」、「路之起點」、「未來之路」和「路上的藤」等6大展區。在「傳承之手」展區,特別呈現人間國寶暨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張憲平、臺南關廟僅存手工藤編藝師沈茂來和郭淑惠夫妻檔、當代藤竹家具設計師陳志剛、屏東潮州超過50年的永昌籐具店創辦人賴騰芳及臺北傳承百年的林豐益商行林頂元等藤工藝職人的故事,串連起一段跨越百年的藤藝手路風景。

纖博館也和臺中文史復興組合一起合作,從博物館所在的大里區出發走訪田野,探訪大臺中地區和藤有關的店家、社區和文化地景,書寫在地故事,並在最新一期的「臺中通信」專刊進行深入介紹。展期間也舉辦「尋找藤的臺中旅行」、「藤的記憶徵文」和藤編手作體驗等系列活動,帶領民眾探索藤工藝的地方歷史、生活記憶與當代應用。
詳細活動資訊可至纖博館官網(https://mofia.taichung.gov.tw/)或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fiataichung)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