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館辦講座 廖仁義、廖新田從「凝視藝術」觀點看「變身」展

前國美館長廖仁義(坐者右1)、前歷史博物館長廖新田(坐者右2),展開精彩的「凝視」觀點看藝術座談。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Me Too」話題在全球方興未艾,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慶祝開館10年,推出國內首場呼應「Me Too」議題,以「身體」為主題的「變身:身體·觀看·權力特展」、「身體跨越:竇加.羅丹.阿曼雕塑展」劃時代的國際當代雕塑巨作展,於29日邀請藝術學者廖仁義、廖新田座談,以「凝視藝術」觀點觀看這次展覽,兩人從藝術史發展、有意識觀看的「凝視」等各角度分析,都稱讚是少數以身體藝術為詮釋的特展,會鼓勵學生用不同視角「觀看」此展。

亞大現代美術館長潘襎表示,「變身:身體·觀看·權力特展」,參展民眾反應熱烈。(圖/亞美館提供)
▲亞大現代美術館長潘襎表示,「變身:身體·觀看·權力特展」,參展民眾反應熱烈。(圖/亞美館提供)

亞大現代美術館長潘襎表示,「Me Too」議題延燒一整年,對於身體的自主權如何以藝術詮釋,「變身:身體·觀看·權力特展」是國內首展,集結日治時代到當代20位台灣知名藝術家作品,儼然是台灣美術史的縮影,從自畫像、情色爭議、解嚴後開放,不僅是看到「身體」,也是透過「身體」到自我。而在「身體跨越:竇加.羅丹.阿曼雕塑展」,看展民眾能夠感受中、西方藝術大師詮釋「身體」截然不同的表現。

前國美館長廖仁義從西洋藝術史分析身體和視覺的關係。(圖/亞美館提供)
▲前國美館長廖仁義從西洋藝術史分析身體和視覺的關係。(圖/亞美館提供)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前國美館長廖仁義從西洋藝術史分析身體和視覺的關係。他指出,最早的史前洞穴壁畫沒有人的圖樣;到了古希臘、羅馬時期,身體被以「神」的形式呈現;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視覺開始人性化、科技化;到了18、19世紀,從啟蒙運動、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印象主義時期,逐漸重視現實世界;現代藝術、當代藝術階段,再將視覺抽象變形,或是去形狀化,重視其他感覺能力的變化。

前歷史博物館長廖新田說,亞美館舉辦中的「身體‧觀看」特展,值得用不同思維、角度一再去觀看。(圖/亞美館提供)
▲前歷史博物館長廖新田說,亞美館舉辦中的「身體‧觀看」特展,值得用不同思維、角度一再去觀看。(圖/亞美館提供)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前歷史博物館長廖新田指出,「眼睛」在東、西方的語言和文化中,有許多隱喻用法,眼睛代表與社會關係、人我關係的聯繫。而「凝視」則是一種專注、固定、有意識地觀看,其中也有慾望的意涵,形成藝術的意義。由此來看亞美館舉辦中的「身體‧觀看」特展,不僅是一場展覽,更具備理論的意義,值得一再觀賞,能夠用不同思維、角度去觀看。

前國美館長廖仁義(坐者右1)、前歷史博物館長廖新田(坐者右2),展開精彩的「凝視」觀點看藝術座談。(圖/亞美館提供)
▲前國美館長廖仁義(坐者右1)、前歷史博物館長廖新田(坐者右2),展開精彩的「凝視」觀點看藝術座談。(圖/亞美館提供)

亞大現代美術館自舉辦「變身:身體·觀看·權力特展」、「身體跨越:竇加.羅丹.阿曼雕塑展」以來,參觀民眾踴躍,開展1個多月來已有4000多人次參觀,廣受好評。

 

 

 

相關連結:台中市金館獎頒獎 表揚10特色文化場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