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國際「賈伊洛洛三部曲」最終章《鹽》 帶領觀眾潛入海洋 感受失重與平衡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以《哭泣賈伊洛洛》(Cry Jailolo)、《Balabala》享譽國際的印尼編舞家艾可.蘇布利陽托(Eko Supriyanto),受2019臺北藝術節的邀請,帶來海洋文化「賈伊洛洛三部曲」的最終章《鹽》(SALT),從自身潛水的無重力狀態經驗,思考當代身分的流動,以精準的肢體動作,回應海的節奏和力量。《鹽》於8月13、14日在水源劇場演出2場。

▲《鹽》以獨舞形式呈現。(圖/文化局提供)

艾可成長於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他父親來自印尼熱帶叢林,母親出自宮廷。艾可自小學習爪哇宮廷舞及武術,身體習慣流動在不同的文化傳統,舞蹈之於他,就像一場旅行,是與不同種族及外部世界取得連結的方式。

艾可曾是瑪丹娜巡迴演唱會的御用國際舞者,也是百老匯《獅子王》的舞蹈顧問。他在2013年返回故鄉印尼,創立舞團,並開始在印尼東部偏鄉「賈伊洛洛」地區深入田野調查,以及學習潛水。潛水經驗讓艾可發現身體的另一種面貌,一種面對海底無重力的身體狀態,促使他重新思考自己身上的文化混雜,也由此開啟研究海洋文化的三部曲:《哭泣賈伊洛洛》、《Balabala》、《鹽》。

▲《鹽》是賈伊洛洛三部曲的最終章,代表一段漫長且充滿挑戰的過程。(圖/文化局提供)

艾可表示,《哭泣賈伊洛洛》是由數名少年舞者演出,《Balabala》則是少女舞者,而《鹽》由我一個人上場。三部曲的每一個階段都是挑戰,同時也打開我的視野,除了我以外所有舞者都來自賈伊洛洛,而且背景五花八門,表演當時都不是專業舞者,我由衷開心與舞者們透過舞蹈找到一種和諧。

《鹽》是賈伊洛洛三部曲的最終章,是重新探訪、詮釋與質問賈伊洛洛文化的這趟旅程中,所萃取出的精華。鹽從海水中提取需經多道程序,而艾可就是這樣創作的,走過一段漫長且充滿挑戰的過程,所以鹽這個字象徵了這段經驗。

《鹽》以獨舞形式呈現,除了反映艾可自身的舞蹈歷史,也同樣回應生命起伏變化,展示一個從農業文化到海洋文化、從土壤到水的人,連結到反重力的潛水體驗的狀態。艾可表示,因為是最後一章,自覺有責任分享我的肢體、我的經驗和詮釋,並好好完結這趟旅程,這種方式最能夠傳達我的想法和感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