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魂召喚汪精衛探問內心 國光劇團跨界新作《精衛》好戲登臺

國國光劇團跨界新作《精衛》左起黃宇琳 李家德 溫宇航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國光劇團攜手翃舞製作,以神話鳥臆想歷史人物,用詩歌呼喚靈魂深處的孤影,4月26-27日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廰帶來新作《精衛》,藉由神話小鳥,自由穿梭於虛實間,以京劇結合現代舞的跨界形式,構築出人與鳥的對話,呈現科藝結合的動人佳作。

國光劇團跨界新作《精衛》是王安祈老師極為大膽的嘗試,叫好又叫座。(記者 陳安婷/攝)
▲國光劇團跨界新作《精衛》是王安祈老師極為大膽的嘗試,叫好又叫座。(記者 陳安婷/攝)

《精衛》由知名書法家董陽孜老師觀賞國光劇團武生李家德的精彩演出後,以一通電話牽線,促成國光劇團與知名編舞家賴翃中與舞團「翃舞製作」的緣分。在藝術總監王安祈老師編劇、賴翃中編舞,以及導演戴君芳融合京劇與現代舞語彙之下,挖掘出情感與歷史交疊的詩性場域。

《精衛》由黃宇琳飾精衛鳥形象出發。(圖/國光劇團提供)
▲《精衛》由黃宇琳飾精衛鳥形象出發。(圖/國光劇團提供)

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表示,「《精衛》挑戰未知的疆界,京劇與現代舞蹈兩種截然不同的肢體語彙,將交織對話、相互輝映。」《精衛》以舞劇、京劇、詩劇三重維度呈現人物複雜的內心情感,在這場想像與詩意交織的旅程中,觀眾也將重新思索歷史的真實與「精衛」的多重聲音。

王安祈藝術總監認為「歷史看結果,文學看初心」,汪精衛未必僅能落入「忠奸雙照」、「一生分作兩回人」的二元論述框架。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也曾於《雙照樓詩詞藁》序中寫下「汪精衛在本質上應該是一位詩人」。如今,這份將汪精衛「搬回詩的世界」的願望,將在戲劇舞台上得以實現。

李家德飾汪精衛,在劇中不再僅限於歷史的定位爭論,而是靈魂破碎卻依舊吟詩不止的詩人。(圖/國光劇團提供)
▲李家德飾汪精衛,在劇中不再僅限於歷史的定位爭論,而是靈魂破碎卻依舊吟詩不止的詩人。(圖/國光劇團提供)

《精衛》從《山海經》中的精衛鳥形象出發,傳說中精衛鳥銜石填海,試圖填平因災難而形成的浩瀚海洋,是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態度。而在風雲湧動的20世紀初,青年汪兆銘便以「精衛」為號,自許以身填國難。

《精衛》以京劇結合現代舞的跨界形式,呈現科藝結合的動人佳作。(圖/國光劇團提供)
▲《精衛》以京劇結合現代舞的跨界形式,呈現科藝結合的動人佳作。(圖/國光劇團提供)

全劇由大海的意象展開,戲中由國光一等旦行演員黃宇琳飾演的精衛鳥於神話世界中飛翔,驟聞驚心的炸墳聲響,從而開啟一段臆想的追尋旅程,並與汪精衛的詩魂相遇,也與汪的靈魂深處展開對話。接著,精衛鳥延伸並轉換至汪精衛之妻陳冰如時,兩人在政治壓迫下的內心掙扎與深摯情感,透過身段的相互纏繞,交織出詩與情、歷史與幻想之間的多重意象,令人動容。

京劇與現代舞的美妙融合,讓國光劇團《精衛》創造多元藝術語彙。(記者 陳安婷/攝)
▲京劇與現代舞的美妙融合,讓國光劇團《精衛》創造多元藝術語彙。(記者 陳安婷/攝)

李家德飾演的汪精衛,在劇中不再僅限於「漢奸」或「烈士」的定位爭論,而是懷抱理想、身陷抉擇、靈魂破碎卻依舊吟詩不止的詩人。「銜石成痴絕,滄波萬里愁」、「人生代謝亦如此,殺身成仁何所辭」這些汪精衛曾寫下的詩句,也被搬到舞台上,不為洗白,而是試圖喚回一段被塵封的抒情主體經驗。

國光著名崑曲名家溫宇航更擔綱「詩魂」,親自「獻聲」吟唱汪詩,讓觀眾透過聲音直抵詩人的靈魂深海,字字句句刻入觀眾心扉。

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藝術總監王安祈、導演戴君芳、演員溫宇航、李家德、黃宇琳及編舞家賴翃中與舞團「翃舞製作」合影。(記者 陳安婷/攝)
▲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藝術總監王安祈、導演戴君芳、演員溫宇航、李家德、黃宇琳及編舞家賴翃中與舞團「翃舞製作」合影。(記者 陳安婷/攝)

在動盪時代裡,每個選擇背後都有難以言說的痛與夢。《精衛》正是透過戲曲、舞蹈與詩歌的融匯,探問人物內心——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這些決定是為百姓,還是為權力?歷史不為辯駁,詩歌為其留聲,歡迎觀眾走進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廰傾聽並自行解讀。

 

 

相關連結:國光三十全新跨界製作《精衛》 臺灣當代戲曲史重要里程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