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 歷史定位 東晉明帝文史風華 玉璽精銳備出令人讚嘆

宣和堂主人曾國良對珍藏稀有東晉明帝玉璽,感到相當自豪與珍惜。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長久以來,玉璽一直是朝廷皇帝行使權力的信物,可謂國家權力的象徵,自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制定寶璽之後,這套制度就被歷代王朝沿用直到清末。玉璽是帝王用以署名的印章,各朝代皇帝也都有傳國玉璽,代表皇權繼承皇位,使得傳國玉璽就可說是權力的傳承,玉璽愈多也就代表皇帝手上的權力愈高,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更被視為至高權力的象徵,由秦始皇發明玉璽而傳承,讓帝王必須手持玉璽才能明正言順,足見玉璽在歷史定位的重要性,可以說明國與璽的對應關係。

宣和堂主人曾國良對珍藏稀有東晉明帝玉璽,感到相當自豪與珍惜。
▲宣和堂主人曾國良對珍藏稀有東晉明帝玉璽,感到相當自豪與珍惜。

根據史上記載,玉璽都是方形,上面設計各種龍、麒麟等瑞獸,材質也是從金、銀、白玉、青銅等材質。秦王政19年(公元前228年)秦破趙,得和氏璧,後統一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在傳國的玉璽中,皆為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篆字,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據傳是秦代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用和氏璧鑄刻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證憑,秦之後,歷代王帝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屬國之重器,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中國歷代正統皇帝之信物,使玉璽古物更增添神秘色彩與珍貴性。

東晉明帝玉璽呈現精雕細琢的製作,完美彰顯皇室的國家權力表徵。(圖/曾國良 提供)
▲東晉明帝玉璽呈現精雕細琢的製作,完美彰顯皇室的國家權力表徵。(圖/曾國良 提供)

談到東晉朝代103年,皆在兵荒馬亂的情勢下渡過,其中晉明帝在位僅3年所帶來史實上的皇權印記,也烙印民心。東晉明帝弭平了王敦之亂,雖然他年紀輕在26歲即駕崩,但當時的工業對帝國的延續起了穩定的作用,東晉明帝生命雖短暫,但當時出土的帝璽高34.5公分,四方為17.2公分x18公分,重達24.7公斤,據知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帝璽,可謂巨無霸的尺寸,清乾隆的大印也不過是9.7公斤,使東晉明帝之名垂千古,不僅是工業彪炳,更能在朝野衝突中殺出一條血路,也為後代的南北朝奠定穩固基礎,其玉璽的體型碩大,為歷史上的帝璽製作起了領導的作用,雖在位僅三年,但碩大帝璽的量體超越中國歷史上偉大君王,成為大書特書的紀錄了。

東晉明帝玉璽的龍頭,雕工精細,邊飾華麗,歷史上可謂媲美諸多皇璽。(圖/曾國良 提供)
▲東晉明帝玉璽的龍頭,雕工精細,邊飾華麗,歷史上可謂媲美諸多皇璽。(圖/曾國良 提供)

據宣和堂主人曾國良表示,從東晉明帝的玉璽觀之,正面刻飾龍獸,原本屬和闐白玉,滿宮雕飾其鈕為一條巨龍,在龍的下方佈滿蠣龍,印深四方部份則四面各刻五條龍與二隻鳯。而龍為四爪,其下為鳯與蠣龍,雕工精細,龍臉呈現微笑張口,邊飾華麗,媲美所有諸多帝璽。該玉璽印文為篆體,製作工整,全身佈滿硃砂沁,為千古難得之佳璽。

玉璽在雕飾上呼應了社會祈福平安的企望,讓龍鳯呈祥之象具體展露無遺。(圖/曾國良 提供)
▲玉璽在雕飾上呼應了社會祈福平安的企望,讓龍鳯呈祥之象具體展露無遺。(圖/曾國良 提供)

曾國良老師認為,東晉皇朝雖然皇權低落,北伐也無建樹,風雨飄搖,內憂外患,表面上還是司馬氏的天下,世家大族都想取代皇帝,但直到貧寒出身有雄才大略的劉裕出現,才徹底打破這個局面。雖然東晉國勢不振,但還是有不少名氣響亮的名人,如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的顧愷之、文學家陶侃、陶淵明等。以此觀之,晉明帝在位三年勇於改革,也在文史維護倡導上展現企圖心,也讓玉璽的精銳製作及代表性,展現時代的風華就可想而知了,現在觀其帝璽,可謂點滴於心,無限讚嘆。

龍的紋身環繞的細膩雕工,華麗的邊飾,令人驚艷。(圖/曾國良 提供)
▲龍的紋身環繞的細膩雕工,華麗的邊飾,令人驚艷。(圖/曾國良 提供)

東晉文風鼎盛,後世則將明帝玉璽、王羲之的書法及畫家顧愷之的國畫並列為《東晉三寶》。顧愷之的作品「女史箴圖」長卷現則藏於大英博物館。

體印文的工整製作,使東晉明帝玉璽成為歷代難得僅見的珍品。(圖/曾國良 提供)
▲體印文的工整製作,使東晉明帝玉璽成為歷代難得僅見的珍品。(圖/曾國良 提供)

 

相關連結:審美情懷 王者象徵 漢代玉器國璽 質麗型美價值不斐備受青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