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在地草編工藝文化 紫東社區攜手平溪國中永續傳承

【記者 逯小兵/採訪報導】

新北市農村再生紫東社區,103年正式通過農村再生計畫,近年有感社區耆老技藝逐漸失傳,在社區內自辦芒花草編教學,並與平溪國中合辦草編文化課程,將社區在地的草編技藝與文化傳承給下一代,具有鄉土文化教育意義。

▲紫東社區和平溪國中攜手辦理草編課程。(圖/農業局提供)

「芉蓁」是台灣原生五節芒之別稱,紫東社區在地的兩大聚落「芉蓁林」與「芉蓁坑」得名於此,每逢秋末之際,芒草綻放遍布於梯田的景觀為該區一大特色。為傳承芒花草編文化開辦課程,在平溪紫東發展協會王聖雨秘書及平溪國中李建英校長支持下,社區長者進入校園指導八、九年級的學生手編小鳥、寶劍與掃把。

▲社區幹部分組指導學生操作。(圖/農業局提供)

農業局長李玟表示,在該局協助下,社區與在地學校合作此次草編教學活動,為社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保留,並將社區已累積的自主營造能量,形成正向循環,留下社區與地方永續交流的基礎。

早期社區居民會將芒草蒐集起來製成掃把或曬乾蓋成芒草屋頂,因此衍生不少草編童玩和芒草俚語,紫東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郭鈴煜在課程中傳授了不少相關知識,如「立冬後大雪前的芒草是最適合進行草編,芒花的穗尾如果已經變白,就已經過老容易脆折,不易操作。」及「白露過後的芒草含矽,若被芒草割傷傷口較不易癒合。」這些都是社區與環境共存所傳承下來的生活點滴。

▲在地耆老所留下的草編工藝品。(圖/農業局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