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青花瓷究竟在中國文史界的定位與價值為何?青花瓷的真偽如何分辨等文物爭議問題,也長期困擾著文史與收藏界,存在已久的價值認定也在每一次的文物公開展覽與拍賣場合引發高度關注。籌備多時的兩岸元青花珍品展覽與研究,在台北與上海兩地的縝密互動合作下,終於在台北公開展出,令人眼前為之一亮,也在珍品展覽中看到了中國固有文化精髓的博大精妙,頗具新意。
這次定名為【2019海峽兩岸台北與上海民間收藏元青花學術點評研討會暨收藏品特展】的兩岸交流活動,特展總策劃人是前中山大學大陸所周世雄教授,他也是台北元青花研究聯誼會會長,特展學術總顧問則是前上海社科院許明教授,兩人皆為元青花文史領域的專家,這次的活動也強化兩岸民間元青花收藏學術温度,為兩岸的元青花研究範疇展現無限契機。
據了解,元青花數量之謎始終是為收藏家所熱烈討論的,但大量出土與被發現的元青花,在不斷的仿製燒造,真假好壞難分與混雜下湧現市場,令人難以掌握。根據已發現的現有元青花窯口特徵的出土窯具地點,計有江西景德鎮、江西南豐、南城、福建武夷山區、陝西、內蒙包頭等地,都有證據顯示有元青花窯址的存在。而世界各地正式拍賣的元青花數量則已多達六百多件,數量相當可觀。
一般而言,元青花的數量很多,但是好的元青花較為少見,元青花幾乎是出土器,能看出土窯的老舊特徵,基本上即可判斷真假,再加上就器物本身的特點和目前機測的水準來辨別,真偽立現。
專家認為,當一件元青花可以被評價為藝術品的時候,才是值得投資購買收藏,使得優質的青花瓷投資不只是真品,更是藝術品投資。許明教授表示,青花瓷是元青花的鈷料著色,呈現出來的是各種等級的藍色,元青花的美主要是器物的青花發色,元青花的發色都是藍色的,但不是所有的藍色都構成青花的美,只有純正、亮麗與明快的藍色才具有最高等級的美。波動的濃淡,不一的層次,加上規整的器型和流倡的工藝,任人都會將它視為珍寶。
收藏界認為,一件元青花發色的形成是在爐温中偶然形成的,藉此才能達到【增一分太濃,減一份太淡】的效果。而元青花的鈷料有很多類別,專家認為判定元青花瓷的真偽,仍然擺脫不了胎、沁、釉下氣泡、畫工、器型等綜合因素,但對挑戰發色優美的頂級元青花器物,看呈色的暈散即可一錘定音。
在這次的台北展出70件元青花作品中,從展出的元青花以鈷料呈色特點為首選標準而分成三類,其一是典型的伊朗鈷料元青花,有可愛的藍寶色,有自然的墨分五色般的暈散。其二是中國國產鈷料的元青花,發色灰且不明麗,但畫工有宋元民俗特色。第三類是一些中間狀態的,稱之為混合料的元青花瓷,亦即有波斯料的特徵,又有中國國產料的發色,但器物老舊,元代特徵亦十分明顯。這次的台北元青花民間收藏品展出 ,每一件都是有傳奇故事的元青花瓷,所顯示的圖案、花卉、人物、雲龍、飛鳳,各有涵義,各呈特色,令人激賞。
元代青花瓷是中華文化的奇葩,舉世聞名,據考究歷史而知,七百年前蒙古民族入主中原,雖僅短暫統治中國,然而漢蒙文化融合,大元帝國借重漢人精湛工藝卻創造出令全世界驚嘆元青花。許明教授也強調,史籍記載蒙古大軍曾經橫掃歐亞大陸,元代瓷器也就隨軍傳承歐亞國家,現如伊朗、土耳其等國家博物館仍典藏珍貴元青花足為鐵證。
歷史上蒙古騎兵從未跨越台灣海峽進入台灣,元朝青花瓷這次卻能穿越時空在台北展出珍貴文史價值的元青花,相當難能可貴,也是兩岸文化界交流合作的一大盛事。此項展出自即日起至6月16日止,假台北市政府2樓探索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