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視野論述國際觀點─蔡志榮藝術視界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蔡志榮是位視野深廣且令人尊敬的當代藝術家,其創作經現代跨越後現代而躍入當代,自1980年與歐美同步進行新表現主義至1990年末一件件構築在社會關懷行動的《環境 ─ 動力》藝術,再以《符語編碼》映射時下被符號、條碼編制的窘境。無疑的,他不僅僅是位熱愛藝術創作者,更是社會關懷的實踐家。

▲國美館個展《符語編碼 ─ 環境動力美學》,2007。

在當代藝術發展脈絡裡,他更是一個大時代的表徵,如果藝術在創作的理性基點上是源起感性迷戀自身記憶,蔡志榮的創作旅程即來自豐富震盪的生活歷練;展覽歷程遍及世界各地、作品形式多元卻緊緊扣住時代脈絡。翻閱其豐富的作品,精彩的人生歷練、厚實的藝術美學涵養,皆令其身處瞬息萬變的當代藝術氛圍仍屹立不搖,而他創作歷程忠實映照了當代藝術發展史。自八0年代初起即敏銳嗅出國際新表現主義的濃烈情緒。

▲紐約345 Gallery立體裝置作品《符語編碼》,2009。

隨著科技推演與環境變遷,藝術與社會皆面臨劇變,於是,他將視野擴展於國際潮流的轉化,並溫暖看待社會被漠視的角落,試圖從各角度、不同觀點詮釋他對現實社會的憂心與關懷,並適切轉換為藝術行為看待。此時期的《環境動力美學論述》恰如其分表達藝術家企圖突圍舊藝術形式的困境,將藝術觸角延伸入社會、群體。當新科技再度升級 ( update ) 至訊息超載的新世紀時,他又提出《符語編碼》論述,以電腦符碼作為新繪畫語彙。

▲教育藝術館《追藝似水年華 ─ 行醫‧記述》開幕式,2018。

任何藝術形式產生總與特殊環境 的美學語彙相關聯,當他歷經新表現主義洗禮,經濟全球化、網路蔓延、外在快速更迭的氛圍影響,而導引他對物件自身 ( in – itself )的思維,因而,其豐富的作品與論述,皆關聯 ( correlate ) 著他多姿的藝術生命與獨到的美學見解。試圖透過其個體承載的歷史記憶與生命經驗、思維,與所存在之間的關聯 ( correlation ) ,於是,與他相關的社會現象、文化議題、群屬探討,甚而對國際社會的關懷皆展露於其多樣的藝術中,蔡志榮藉由豐碩的美學內涵創造了一個完全自我指涉 ( self-referring )的情境。

▲中國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個展《符語編碼 – The Barcode 》,2014。
▲《當代藝術國際交流論壇》主講,講述:全球化與藝術生態,2017。

 

經緯脈動‧崛起

他的藝術思想內涵構築在全球化、數位科技與環境生態等關鍵著人類永續生存的創作態度上,在重要論述《環境‧動力 ─ 美學》和《符語編碼》中展現的是一種跨越地域、深入社會的藝術創作模式,社會的任一「小我」都有權力介入藝術的「大我」,企圖形塑一種反身自涉的參與態度及藝術普及的模式,而織造一個可與藝術對話 ( 即 communication ,溝通之意 ) 的新社會網絡,以「自我」為基準點,透過身體力行體現大時代的全球化藝術經驗。於是,近年不餘遺力將創作足跡拓至世界各地,從法國巴黎大皇宮的展出、西班牙國際藝術節創作、德國展覽到美國紐約畫廊策展,自中國各大都會、印尼、越南、印度、喀什米爾、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等,無論是縱線的經度或橫線的緯度,藉一次次相異場域、一回回不同人事,巨細靡遺的回應著「藝術」的問題、「環境」與「動力」結合持續的效應。

▲Yogyakarta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日惹,印尼,2015。
▲Art Mart International Festival,Khajuraho,印度,2016。

蔡志榮的藝術揭露藝術思潮的新態度;一種社會的大鏡像,委婉卻犀利的折射出時下的族群、自然、美學和心理等文化因子,一種深入到歷史、文化精神層面的探勘,進而以系列作品巨細靡遺的回應著「藝術」的議題,透析出普世人心的感情與經驗、文化發展中的曲折與矛盾。另方面,他總不斷企圖超越自我經驗,在顛仆中開拓、陳規中創新,因此,作品總能階段性完成自我後,悠然地朝向另一風格,不拘泥的探索著未知的藝術世界,讓自我主體永遠在清醒與質疑中保有無限的自由,面對多變詭譎的科技新世紀,更能隨心所欲處理社會與個人經驗的藝術語言轉移,他將在縱深的當代藝術思想裡圖譜裡持續翻轉,並繼續在思維的深處辯證藝術歷史,創作藝術語彙。

▲西班牙國際藝術節《環境與藝術》邀請展,西班牙Veruela,2003。

即日起至三月,蔡志榮為策展人於台北In Live 藝術空間 ( In Live Art Space ) 策劃《移動視野的焦點》展覽,一場結合當代科技與全球化的藝術盛宴即時開展,歡迎蒞臨參與。

▲美國林肯文化中心立體裝置《符語編碼》,2007。

In Live 藝術空間 ( In Live Art Space ):新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61巷3-4號。 02-27552865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