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非靜態策展 羅智信《KnockKnock#1: 黃瓜》打開空間想像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國家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2025藝術家展覽登場,知名當代藝術家羅智信全新作品《KnockKnock#1: 黃瓜》,以機械裝置敲擊玻璃牆面,幽默卻荒謬,無聲卻充滿劇場性,重新打開人們對圖書館空間與感官經驗的感知。展覽自7月2日至9月21日展出。

展期間亦舉辦兩場周邊活動,7月12日《黃瓜是黃瓜?譜架不是譜架?-物件的延伸想像》,邀請藝術家羅智信與劇評人黃馨儀對談物件與空間的延伸想像;7月19日《Who is Knocking:藝術家羅智信與工程師鍾湫浤》則由藝術家與工程師共同分享跨領域創作背後的實踐歷程,開放觀眾免費報名參與。

藝術家羅智信創作全新作品《KnockKnock#1_ 黃瓜》,打開人們對圖書館空間與感官經驗的感知。 左為國家兩廳院公共溝通部經理王統生。(圖兩廳院提供)
藝術家羅智信創作全新作品《KnockKnock#1_ 黃瓜》,打開人們對圖書館空間與感官經驗的感知。 左為國家兩廳院公共溝通部經理王統生。(圖/兩廳院提供)

《KnockKnock#1: 黃瓜》是一場由五組動力裝置構成的空間演出。藝術家羅智信以圖書館內部的透明玻璃牆為創作起點,這道玻璃牆讓觀眾得以望見原本隱藏於建築體後的鋼構立柱,卻也形成一種「看得見卻無法接近」的感知經驗,激發藝術家對空間邊界與視聽體驗的思索。

本次展覽中的五組機械裝置,分別驅動物件如黃瓜、章魚觸手、天鵝脖子、錘子、手臂,以觀者無法預測的節奏反覆模擬「敲擊」玻璃,彷彿在訴說一場無聲敘事。這些動作如同物件與空間之間的隱喻對話,結合著場館周邊不時傳來的藝文廊道工程聲響——那些「聽得見但看不見」的低頻噪音,也與作品產生背景上的共鳴,使觀者在觀看與聆聽之間,重新感知原本被視為中性的知識場域。

《KnockKnock#4_ 章魚觸手》。(圖/兩廳院提供)
《KnockKnock#4_ 章魚觸手》。(圖/兩廳院提供)

這些物件對羅智信而言,不是展覽「道具」,而是與機構共同演出的「演員」。他擅長捕捉日常中的錯覺與荒謬,從現成物中重組現實,讓觀者在作品中看到熟悉的線索,又察覺那微妙偏離的現實。

從利物浦雙年展到詹記麻辣火鍋——羅智信橫跨劇場、空間與當代日常,活躍於當代藝術與劇場空間領域。擅長捕捉日常生活間不穩定的、虛幻或甚至妄想的時刻,創作媒材多元,涵蓋陶土、樹脂、金屬、現成物與香味等素材,作品常以荒謬語彙重新組合日常事物,重製另一種現實。

此次,他從圖書館空間環境出發,以新作機械動力裝置回應館外正在進行的兩廳院藝文廊道工程,強調界線打破與重組、有聲與無聲,以一系列動力裝置進一步深化圖書館場域與當代藝術之間的交流,也期待持續拉近大眾與藝術的距離。

 

相關連結:兩廳院夏日爵士八月登場 大顯多元音樂風格「Sounds Coo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