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國立歷史博物館22日舉辦「刻畫人生:陳國展版畫特展」開幕式,展覽精選史博館典藏40件作品,呈現陳國展於臺灣戰後版畫發展中的關鍵角色,以及他在藝術教育、技法實驗與社會參與的深遠貢獻,即日起至9月28日止展出。
文化部長李遠、國立歷史博物館長洪世佑、陳國展遺孀李玉鳳、策展人黃冬富、藝術家廖修平、創價美術館副館長林志銳、中華民國版畫學會理事長林仁信等各界貴賓出席開幕式,邀請觀眾透過陳國展豐富深邃的創作,凝視臺灣版畫藝術的精神脈絡,回望這位深耕土地、細膩刻畫人生的藝術家足跡。

文化部長李遠表示,史博館今年4月起以「大家的歷史・歷史的大家」開啟李再鈐、李奇茂、鍾桂英到今天的陳國展等4位大家的展覽,從每一次的參觀中,總讓他覺得可以快速地與當年的時代歲月相遇,看見臺灣如何從過去走到現在,這些不同族群、不同性別的藝術家,共同寫下了一個輝煌的藝術時代。
李遠也細數小時候經常來家裡的藝術家陳庭詩瞭解他所描繪的藝術世界,印象中陳國展在陳庭詩的心中是一個很特別的人,從屏東鄉下貧窮環境長大的陳國展,作品裡卻總展現以幽默面對生活的悲苦;他也擁有難以想像的意志力,所以才能追到出生於大家族的師母;而他更在有機會表達對社會的愛時,全心全意把作品全數捐出,甚至讓一所原本將要被併校的小學成為十大經典特色國小。而陳國展的作品也從最早的華夏文化逐漸開始關懷自己出生的土地,直到直視臺灣社會的變動,看見他的作品,好像就能想像一個藝術家歷經變動的社會,李遠認為很幸運在這時候與他相遇。

史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史博館策劃「大家的歷史・歷史的大家」系列策展,期望透過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個展,重新激發大眾對歷史與藝術的認識與對話。「刻畫人生:陳國展版畫特展」是本年度此系列的最後一檔展覽,呈現陳國展在藝術教育、技法探索及社會關懷等領域的卓越貢獻。
洪世佑說,史博館自1980年代起陸續典藏陳國展版畫,累積已達100件,此展精選其中40件作品,無論是結合青銅紋飾與圖騰的抽象語言、寺廟與民俗圖像,或反映社會現實、國家大事與異地所見的創作,完整勾勒陳國展一生版畫的創作歷程,與他對臺灣這片土地的感謝與深情的關懷。

陳國展遺孀李玉鳳說,陳國展生前已決定將220件作品全數捐給藝文機構,他退休後帶著隨身的版畫壓印機,走遍高屏地區的偏鄉學校,希望給孩子們多元學習與拓寬視野的機會,雖然很辛苦卻帶給他極大安慰。高雄內門的金竹國小曾因人數過少面臨併校,他親自進校推廣版畫,也邀請家長與鄉親一起跟著孩子學習,亮麗的結果使版畫成為小校經典特色而渡過滅校危機,看見孩子們建立信心、認同且熱愛自己成長的地方,擁有快樂幸福的童年回憶,是陳國展內心最滿足的成就。

策展人黃冬富說,陳國展引人注目的是1980至1982年間連續3年獲得臺灣省美展最高榮譽,並獲「省展永久免審查藝術家」殊榮,為臺灣版畫發展立下重要里程碑。在早期藝文資訊城鄉差距的時代,陳國展是難得跨越高屏溪、濁水溪到臺北發展的前輩版畫家,他聚焦投入銅版畫,博得「獨步銅版」美譽。他也致力教育英才,指導年輕學子獲得國際版畫雙年展的肯定。

史博館指出,陳國展(1937–2024)出生於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自幼受宗教圖像與鄉土文化薰陶,發展出獨具本土特色的藝術語彙。他早年習畫於池振周、張義雄、徐谷庵及蒲添生等藝術名家,並與版畫大師陳庭詩、廖修平交流切磋,奠定出融合傳統精神與現代技法的獨特創作語言。

陳國展以銅蝕刻凹版技法聞名,並靈活運用美柔汀、松香細點等技法,創造出兼具戲劇張力與細膩紋理的藝術語境。此展以他的「成長習畫之路」為序,規劃4項展區,「夔線流轉」展區可見其1970年代的作品,結合書法筆意、青銅紋飾與原民圖騰的抽象表現,有其深厚的東方美學底蘊與現代構成;「鄉土映象」展區的作品多採用蝕刻凹凸版及松香細點絹印技法,以主觀寫實與幽默的手法融合擬人化的處理,其中捕捉童年記憶的竹管仔厝系列,光影氛圍別具匠心,反映對臺灣民間文化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