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蛹成蝶 蛻變重生 廖新田帶領史博館 登高望遠 風華再現

廖新田

【記者 辛澎祥/專訪】

典藏歷史風華,傳遞戰後文化,國立歷史博物館正走向開創史實的路徑上,正向轉化,毫不遲移,即便在三年修館期間仍以多元展演的力道,在館際之間維持動能,呈現化蛹成蝶的美感,讓人無比驚豔。任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長達四年的廖新田,即將離職重返校園,他所建構的戰後三十年臺灣文化發展軌跡,與東西文化激盪下的多元樣貌,更在妝點質樸美感的文史美學中找到定位,舖墊根基。廖新田館長見証了史博館的重建再生,體悟了在臺灣軸心面向中所應有的文化覺醒,觀察出在文化衝擊與跨界中的心境平衡,讓他的眼界隨著年代時光的轉化而更顯銳利與寬闊。創造歷史,改變現況,廖新田的亦步亦趨,迎向全球歷史動線的未來,讓人關注,無限期待。

史博館館長廖新田四年任期內,帶領館方推動跨域創新發展方案頗受好評,將以史博館的改變與重生為正向目標。(記者 辛澎祥/攝)
▲史博館館長廖新田四年任期內,帶領館方推動跨域創新發展方案頗受好評,將以史博館的改變與重生為正向目標。(記者 辛澎祥/攝)

從教授、館長、節目主持人到藝評家與專欄作家,具多元身份的廖新田,四年前從學界轉任史博館館長,一路上充滿驚奇的挑戰與創建,即便是在史博館閉館整建期的煎熬與紊亂,卻能在他的睿智、靈活與過人的意志下,讓史博館逐步迎邁新的氣象,當打開歷史的一扇窗,總能讓人屏氣凝神見諸眼前的史博館的風華再造般的感動與激動,讓人萬分期待,充滿感恩的廖新田館長,也在史博館的發展歷程中寫下新的一頁。過去,國立歷史博物館為戰後的臺灣文化與藝術立下不少汗馬功勞,廖新田總結了它的定位為戰後三十年的文化藝術平台,這是他尊重歷史脈絡與文化紋理思考下所做的深摯觀察,實具正向且深刻意義。

擔任廣播節目主持人的廖新田館長(右)與畫壇知名藝術家羅芳(後)及沈以正親切互動。(圖/史博館 提供)
▲擔任廣播節目主持人的廖新田館長(右)與畫壇知名藝術家羅芳(後)及沈以正親切互動。(圖/史博館 提供)

正處於化蛹成蝶關鍵階段的史博館,如廖新田的期許能秉持著更精進的博物館職人的精神,扮演好文物守護者、文化發揚者與歷史見證者的角色,也能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焠鍊重生,這或許就是史博館所肩負起改造與改變的重責大任,為歷史的傳承展現意志與決心。

談到史博館的館創刊物所帶來的業界重視與影響,廖新田充滿自信的表達是知識傳承的重大突破。(記者 辛澎祥/攝)
▲談到史博館的館創刊物所帶來的業界重視與影響,廖新田充滿自信的表達是知識傳承的重大突破。(記者 辛澎祥/攝)
手上抱著史博館的吉祥物(酷獸),廖新田館長細述製產過程的有趣故事。(記者 辛澎祥/攝)
▲手上抱著史博館的吉祥物(酷獸),廖新田館長細述製產過程的有趣故事。(記者 辛澎祥/攝)

在廖新田的館務擘劃下,即便在史博館整建與升級發展計畫進行中,仍讓外界窺見不少亮眼的館務成果,包括:實現無牆博物館的理想,與各機構合作的實體展與線上展近百檔,展品聚焦,效益凝結;多達400件的文物典藏成果,提昇民間的信賴感與肯定度;更具文化延伸厚度的公益文創與線上商城,都是公立博物館中開先鋒的創舉,也逐步開創口碑,迎合風潮。不少刊本與意象的創意設計,多次榮獲金點設計獎與年度百大設計的肯定,也是史博館展露文化創意的特質,而館刊「歷史文物」及學報、年報的改變版型與靈活的編排所貼近年輕化訴求,令人驚艷。

史博館的門面刊物(歷史文物)與(史物論壇),相當程度的成為探究文史博物館領域的導引且具重要的指標性刊物。(記者 辛澎祥/攝)
▲史博館的門面刊物(歷史文物)與(史物論壇),相當程度的成為探究文史博物館領域的導引且具重要的指標性刊物。(記者 辛澎祥/攝)

職是之故,廖新田也在史博館閉館的機會中自我沈潛及轉型,一些創新的作法與策略也陸續實踐,他想盡辦法讓櫃子裡的史料重見天日,並編織成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如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中華文物箱、藝術前輩黃歌川與蕭仁徵、丁念先拓本編篆成冊等,每一段情節都非常精彩,並深化臺灣藝術史的重建工程。創新的讓藝術家本人及後代子孫推崇感念的「史博藝術家日」,發揮了史博館與藝術家之間緊密的情誼,讓對前輩藝術家的感念及當代藝術家的肯定,將彼此的心連在一起,作用起不同世代對史博館的細膩與熱切的文化丰采保存紀錄的殷實肯定。

廖新田館長(右)與資深藝術家的縝密互動,成為舖陳臺灣美術史重要的一環。(圖/史博館 提供
▲廖新田館長(右)與資深藝術家的縝密互動,成為舖陳臺灣美術史重要的一環。(圖/史博館 提供)

這四年來,廖新田沒有因史博館的閉館而沒有聲音,反倒是聲音高亢的引來外界關注。他認為,史博館暫時失去舞台,但做為一個演員,可以選擇更多的舞台在各地粉墨登場,因而將館藏品在故宮、國美館、中研院等館所展出,他竭盡以洪荒之力讓外界看得到史博館的蛻變重生。如王攀元展、與佛光山的人間池塘聯展、與華崗博物館的聯展及出版品的設計到創新內容榮獲金鼎獎榮譽等,在在顯示史博館不只是那棟建築,而是一種精神、象徵與能量,如影隨形,無時不在。與華崗、台師大、桃博、橫山、南美館、宜蘭博物館、台東美術館等策略聯盟,幻化結盟下,讓史博館的藏品展演在各地開花結果,開枝散葉。

史博館與佛陀紀念館的跨館際合作(人間池塘文人與荷花展),廖新田館長與如常法師開心合影留念。(記者 辛澎祥/攝)
▲史博館與佛陀紀念館的跨館際合作(人間池塘文人與荷花展),廖新田館長與如常法師開心合影。(記者 辛澎祥/攝)
廖新田館長(前排中)策畫主辦博物館專業論壇,專家學者的館界建言極具改革轉化的參考價值。(記者 辛澎祥/攝)
▲廖新田館長(前排中)策畫主辦博物館專業論壇,專家學者的館界建言極具改革轉化的參考價值。(記者 辛澎祥/攝)

在藝術下鄉的策畫下,將知識送上門,並開發檔案,讓文化精髓多彩呈現,將塵封歷史逐步解構,定位為史博館在戰後30年的歷程中就是台灣的歷史,史博館可說是文化藝術的平台與櫉窗。在史博館館長任內的四年期間,若無出版「臺灣美術辭典1.0」,則史實的接軌至少推遲50年,這是最讓廖新田館長感到榮耀與驕傲的,這也是他深摯的使命感與渴望而來的承擔。

任內累積了多種刊物的創新編篆與發行,延伸了閲讀視野及開拓眼界,是廖新田行政績效的正向紀錄。(記者 辛澎祥/攝)
▲任內累積了多種刊物的創新編篆與發行,延伸了閲讀視野及開拓眼界,是廖新田行政績效的正向紀錄。(記者 辛澎祥/攝)

閉館整建期間從點線面所舖陳與全省聯繫網絡的建置,讓無牆博物館的呈現在跨館跨際跨領域交流中彰顯效益,在學術合縱連橫的設計下,展現出史博館考古典範的英姿煥發,延伸展覽的知識動線中,以文創公益的眼界與手法,使企業也能跨界馳騁永續發展,在品牌與信念中無垠推廣,就讓史博館不像是正規博物館印象中的博物館,但他的創新、對話與融入,廖新田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信念放任與體悟堅持,走出自己可為不為的一條路,在內外溝通中創造價值。

即將卸下史博館館長職務,但廖新田對未來臺灣美術史的關注與教育推動仍持續進行。(記者 辛澎祥/攝)
▲即將卸下史博館館長職務,但廖新田對未來臺灣美術史的關注與教育推動仍持續進行。(記者 辛澎祥/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