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隨著夏季微風輕拂,北藝中心正門廣場出現一處令人駐足的風景—自建築高處垂掛而下的藝術裝置隨風輕擺,引人仰望、靠近、觸碰。7月24日起,《晚風》這件由藝術家高德亮創作的大型公共藝術作品,將於每晚8點至凌晨1點綻放光芒,化身為城市的一盞柔和而堅定的城市夜燈。這也是2025年「北藝生活」計畫的一環,以「建築即表演藝術」為概念,期望發掘建築與城市間的互動潛能。
北藝中心董事長王文儀表示,劇場與建築,都是時間與空間的藝術。荷蘭建築大師雷姆・庫哈斯以敏銳的都市感知力聞名於世,北藝中心便是他實踐「大都會建築」觀的重要代表作。庫哈斯認為建築並非獨立存在,而是與城市共呼吸、與居民共生長的空間體,也勢必讓城市的舊記憶因為新建物的存在而融合與碰撞,為城市開展嶄新的篇章。
「北藝中心的設計本身就是對傳統尺度與思維的挑戰,庫哈斯的建築經典《小、中、大、超大》(S、M、L、XL)突破了建築物理空間的限制,也重新定義了建築與人、與城市的關係。」王文儀指出,北藝中心的「超級大圓」與「超級大劇院」正是這些顛覆概念的具體實踐。而它還默默擁有一項「超級大功能」——成為這個區域的「超級大夜燈」。既是劇場,也是城市的溫柔光源,為往來行人與夜歸者照亮方向,也為城市夜色增添層次。

根據庫哈斯當初的照明設計構想,北藝中心內部的燈光不僅服務於建築本身,更外溢為環境照明的一部分。當夜幕降臨,建築體散發出適度而溫暖的光芒,讓整個地區倍感溫馨。基於這樣的現代性價值,北藝中心不僅是建築與劇場的結晶,也渴望成為藝術與空間對話的場域。於是今夏我們邀請了藝術家高德亮帶來大型公共藝術《晚風》。
王文儀指出,藝術沒有改變建築,而是與它互融;建築也未掩蓋藝術,而是邀請它開啟第二章的閱讀。」期待《晚風》以一點點、小小的光,讓原本溫馨的建築照明變得「超級大溫馨」,為城市的夜,溢出更多想像。
高德亮猶記得第一次「親近」甫落成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是某個周末的傍晚時分,人流、廣場與風動,讓他特別體驗到雷姆.庫哈斯此建築作品的親近感,這成為他構思《晚風》的起點。他認為這棟建築的廣場就像是一個都市的大廳,人們可以經過,可以駐足,不需要設定明確目的。「這樣的開放性,正是我想讓作品與建築共同擁有的氣息。」因此《晚風》以開放、動態的形式與空間互動,成為城市與人之間一種柔軟的牽引。
《晚風》由4萬2千條尼龍線或蜷屈或伸展地垂掛組成,搭配48座雷射光裝置,24小時不間斷地感知廣場的人流、空氣、溫濕度變化。入夜後它與北藝中心的建築體光源共構成為記錄空氣流動與時間變化的光之地景:晚間8點到11點,《晚風》與室內白燈、參觀回路橘燈交織;11點至凌晨1點,建築內燈光全數熄滅,僅餘紅色雷射微光映照廣場,回應庫哈斯建築語彙,也喚起人們對城市空間的感知與互動,為夜幕中的城市添上一抹柔和而深邃的凝視。
《晚風》延續高德亮過往的「座標系列」,該系列初始於戶外草地,強調自然與時間的不可控變化,後移入建築內部探問人造空間與時間、環境的有機互動。《晚風》是該系列首度回到戶外並與建築共構,27米乘22米的量體也是歷來之最。 作為北藝中心「親.建築計畫」的首件作品,《晚風》象徵著「點」的起始——吸引人靠近、產生初次互動的座標。「親.建築計畫」策展人黃偉倫提到與藝術家共同觀察光環境後,以幽微而溫暖的紅色為基調,期望讓作品成為一盞溫柔的「城市夜燈」,在夜歸時刻點亮一隅,為人們帶來放鬆與靠近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