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由臺灣音樂館舉辦的「原音如此流行-從山地歌謠到流行金曲」特展,12日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西5-1、5-2館盛大開幕,展期自即日起至9月21日,之後將於10月1日至12日巡迴至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第17棟1樓展出。本展以六大展區呈現原住民流行音樂的發展軌跡,帶領觀眾走進黃金年代,感受原音的生命力與時代風華。

傳藝中心主任陳悅宜表示,在臺灣流行音樂的群像與地圖裡,原住民音樂不可或缺,佔有重要地位。而本次特展的內容從戰後到新一代,每一階段的展示都有動人故事,更是原住民音樂文化發展的縮影,此次展覽兼具「展覽、推廣、記錄」三大功能,既回顧過去也展望未來,更將透過線上展覽與專書出版延續成果,相信未來無論在哪個角落都能看見原住民音樂的精彩。屢獲多屆金曲獎肯定的卑南族歌手桑布伊指出,原住民沒有文字,都是透過音樂寫歷史。這檔展覽就是原住民的世界地圖、世界觀。希望祖先代代以歌謠記錄的傳統,能夠繼續延伸下去。

擔任特展顧問的明立國教授則以土壤與種子為喻,強調傳統文化是養分,唯有守護傳統,原民流行音樂才能不斷萌芽。策展人葉宗哲表示,本展以流行視角帶領觀眾重新認識原住民族音樂,從戰後採集、唱片產業、社會運動,到當代原青創作,完整勾勒原住民音樂的發展軌跡與影響力。開幕式上,特別邀請兩位金曲歌手陳明仁與桑布伊獻唱多首經典原民歌曲與山地歌謠,動人歌聲瞬間喚起時代記憶,氣氛熱絡。

展場設計別具巧思,入口處以各年代原住民歌手與音樂人的照片鋪陳,如同穿越時光甬道,瞬間將觀眾帶入那段歌聲流動的年代。展覽內容從戰後歌謠採集與研究者的努力談起,帶出原住民歌謠如何在同化壓力下守護族群記憶;再進入黑膠、卡帶盛行的流行年代,重溫唱片公司與山地歌星讓旋律風靡市井的景象;解嚴前後,音樂更成為社會運動的吶喊,與還我土地、反核廢料等議題緊密相連;同時在民歌運動與青年歌唱舞臺上,原住民山地歌謠也與大眾社會交會連結。

展覽亦特別拆解〈可憐的落魄人〉、〈合要好合要爽〉、〈台灣好〉等經典歌曲的身世與誤解,揭示不為人知的故事,並一路延伸至1990年代獨立音樂浪潮,展現新世代原民音樂人突破刻板印象、唱出族群意識的樣貌。最後在「原音基地-再見鐵花村」專區,以多媒體重現曾經的原民音樂培育基地與舞臺盛況,讓觀眾帶著滿載的聲音記憶離開展場。

此外,臺灣音樂館亦以本次特展為基礎,於9月27日至28日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推出《種歌者~原聲金曲風華再現》音樂劇場形式演唱會,將集結資深部落歌王歌后盧靜子、吳花枝、陳明仁、謝英雄,以及當代金曲歌手桑布伊、以莉.高露、王宏恩、陳建年等同臺獻唱,由金枝演社藝術總監王榮裕及蘇達共同執導,跨世代重現不同時期與各場景的經典山地歌曲,精彩可期。

《原音如此流行-從山地歌謠到流行金曲》特展,不僅重現近代原住民流行音樂的發展軌跡,更期待透過展覽與演出,讓這些承載族群記憶的歌聲持續流動,唱進更多人的心中,歡迎民眾於9/12-9/21親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西5-1、5-2館觀展,共同走入原音的風華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