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白富美才幸福? 《公主煉成記》挑戰夢幻迪士尼重新審視自己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享譽歐陸的菲律賓編舞家伊薩·江森(Eisa Jocson)受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邀請,繼去年的話題之作《身體計畫》後,在今年臺北藝術節帶來《公主煉成記》(Princess),這部曾在2017年被德國票選為當年十大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作品呈現公主養成配方,重新思考大眾心目中「理想夢幻」的公主形象,公主一定是女的?只有白富美的公主才能擁有幸福?8月10日、11日在水源劇場2場演出中,觀眾可從中尋求答案。

《公主煉成記》是伊薩《樂園》(Happyland)三部曲系列的第一部,他表示,迪士尼帝國建構了公主就是美好女孩的典型,當觀眾都為公主演員著迷時,卻不知迪士尼樂園裡其實很多合約演員來自菲律賓,甚至是菲律賓國家級舞者,但因為膚色不曾擔任主角,只被聘用為匿名的配角,這就是創作《公主煉成記》的起點。

▲《公主煉成記》重新思考大眾心目中「理想夢幻」的公主形象。(圖/文化局提供)

伊薩曾受過視覺藝術訓練、同時具有芭蕾舞基礎,長年以舞蹈探討勞動階級,並反映社會動態。透過《公主煉成記》,伊薩審視服務業中身體的勞動與再現,反思所謂「普遍」的「幸福」表演。她表示,美國文化根植在菲律賓人的心理,菲律賓人普遍認同這一套迪士尼的幸福,從心裡到身體都被潛移默化,於是產生一種配合幸福帝國的勞動、紀律身體,支撐著菲律賓演員每天重複上演「幸福」的格式化表演。

在《公主煉成記》中,伊薩與菲律賓舞蹈家洛斯・里格塔斯(Russ Ligtas)共同演出,他們放棄白皮膚公主這種典型主宰模式,排除既定公主的背景、身體和歷史,將菲律賓人從邊緣的配角轉換為主角。他們重建理想公主的肢體語言,將行動和演說編排進這個看起來不像公主的身體,藉此重新設定身份形成的敘事方式。另外,這部作品在一開始創作之初就已設定是男女各一,希望讓觀眾得以思考「被建構的性別表演性」,誰說公主就一定是女性?只有白富美的公主才能擁有幸福?

▲透過《公主煉成記》審視服務業中身體的勞動與再現,反思所謂「普遍」的「幸福」表演。(圖/文化局提供)

臺北藝術節策展人鄧富權表示,舞台上的兩個人真實在「扮演」,用簡單的語言做迪士尼公主的行為,把它的整個操作帶出來,然後在細微的時候會露出他們的真身份,也藉此讓觀眾意識到身體背後各種階級、性別、國族議題。

演出開始時,兩個外表看來一模一樣的人出現在舞台,但隨著舞動時間的推移,就會開始看到那個分別。即便他們是同一個模型,但漸漸會看到它產生好笑的一面,也會產生許多疑問,像是為什麼會這樣呢?他們是人、木偶、人造人?這樣的質疑就會帶出台灣人自己的觀點──是否該依舊拿著西方的標準鞭策自己。

伊薩以自己的肉身直視後殖民的身體政治,探究全球化經濟及文化的脈絡下,身體的勞動與再現、性別的認同及菲律賓社會的流動性。《公主煉成記》打破了公主刻板形象,公主不再是公主,幸福也有不同的可能,也藉此邀請觀眾一起審視自己身體、身份的形成和認同。

▲《公主煉成記》打破了公主刻板形象,藉此邀請觀眾一起審視自己身體、身份的形成和認同。(圖/文化局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