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館「再見常玉」學術座談會   重遇常玉的經典與新觀點

▲史博館再見常玉學術座談會熱鬧登場。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國立歷史博物館為創新與深化「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特展之學術與藝術價值,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白適銘規劃「花都尋夢」藝術家座談會、「再見常玉」學術座談會,與觀眾共度兩場心靈知性饗宴。

11月9日「再見常玉」學術座談會開場時,主持人白適銘教授解謎本次座談會主題定為「再見常玉」,其實有「再次見到」、「重遇」、「重新審視」、「提出新觀點」等交織梳理。邀請專家學者對談,對常玉的生平、創作、交遊、展覽及後世影響等,進行綜合式的意義演繹。關心藝術發展、喜愛常玉作品者齊聚一堂,現場百餘人相互熱議激盪。

▲史博館「再見常玉」學術座談會熱鬧登場,學者專家共聚一堂。(圖/史博館 提供)
▲史博館「再見常玉」學術座談會熱鬧登場,學者專家共聚一堂。(圖/史博館 提供)

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主任高玉珍分享「歷年常玉展策展經驗」,談及史博館和常玉的特殊緣分促成博物館擁有他晚期最完整49件油畫作品,包含靜物、裸女、風景及動物等主題。史博館從1978年至2024年共舉辦7次常玉相關展覽,每次各有其主題和特色,唯一明確的是隨著時間流逝,常玉的畫作愈來愈受到世人肯定和喜愛,在拍賣市場也獲得高度的肯定。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孫淳美,講述「20世紀初巴黎沙龍展的臺灣與東亞藝術家」。20世紀初沙龍展百花齊放,1919年參展的藤田嗣治是最早在巴黎成名的日本藝術家;1925年入選的常玉則是華人藝術家中最早參展者;1928至1933年陳清汾、顏水龍、楊三郎、劉啟祥相繼以作品《悲秋》、《蒙特梭利公園》、《塞納河》、《紅衣》入選秋季沙龍,在沙龍展目錄中登載出生地為福爾摩沙,使他們成為巴黎畫派中來自臺灣的見證。

史博館美術文物評鑑委員胡懿勳,則拉開中國近代藝術史的縱軸,論述「中國近代藝術家—常玉、潘玉良、吳冠中」。中國在20世紀初開啟現代美術視野之時,常玉是第一批前往巴黎尋美的留學畫家,潘玉良是隨後而至的藝術遊歷者,吳冠中則在3年留學巴黎的經歷中為自己的創作帶來後續的波動。30年的變遷裡,他們感受巴黎的藝術氣氛各不相同,在創作風格上各有主張。3位畫家作品中留著各自的印記,也標誌著自己對於時代與環境的詮釋。

▲師大美術系教授白適銘主持「再見常玉」學術座談會,並提出他個人對常玉的研究與評論。(圖/史博館 提供)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鄭治桂談「常玉的寫意中國風」。由於常玉自身對於中國山水花鳥人物的美學素養和審美經驗,到了西方使用素描油彩作為媒材表現時,總會帶上東方簡筆的線條筆法來抒發意象、描繪型態,且用極單純的色彩凸顯主題。盆花靜物、裸女、風景動物,這些流暢線條的旋律在東方式的景物中簡單呈現,從西方的觀點來看很中國,從東方的觀點來看很現代,即是常玉繪畫的寫意中國風。

「再見常玉」學術座談會的5位與談者以多元視角及精闢入裡的論點,為聽眾形塑常玉的藝術形象。史博館長期保存、研究並持續推出藝術家常玉畫作展覽,不僅引領社會大眾理解藝術家創作的歷史脈絡,也為藝術家所象徵的時代精神及典範意義帶來新的關注,點亮新經典和研究新方向。

 

 

相關連結:史博館「花都尋夢」、「再見常玉」座談會 歡迎共饗知性盛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