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館藝術家日 張大千、傅狷夫豐沛史實與藝術成就 5月全新上線

由史博館典藏中的張大千知名水墨作品「夏山雲瀑」。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國立歷史博物館「藝術家日」5月份迎來張大千與傅狷夫兩位壽星,為此館方推出全新史博藝術家日專題網站,就可以欣賞兩位大師的精采作品。史博館表示,典藏張大千百餘幅書畫,多為其旅歐時期所作,精彩展現大千先生由成熟的寫意風格,演變至晚年潑墨潑彩的繪畫藝術發展歷程,而傅狷夫的書畫作品亦精彩可期。

張大千為享譽國際的水墨畫大師,作品在史博館典藏中更見其藝術成就。
▲張大千為享譽國際的水墨畫大師,作品在史博館典藏中更見其藝術成就。

除了張大千,傅狷夫對於臺灣藝術發展亦具有影響深遠,史博館早年為提振臺灣書法風氣,特邀請傅狷夫所屬的「十人書會」與「八朋畫會」,在館內舉辦多次書法聯展。史博館藏有傅狷夫作品189件,囊括各階段的畫作,形成連續風格發展與完整藝術風貌的展現。

傅狷夫的書畫功力與創作資質,具體展現水墨第一人的大師格局。
▲傅狷夫的書畫功力與創作資質,具體展現水墨第一人的大師格局。

張大千讀書、臨摹與旅遊為創作重心,後遊歷大江南北、東疆西域等高山名勝,師法造化,成為他畢生藝術發展最大的資源。在追求傳統繪畫精神表現的企圖下,張大千不斷地汲取新知,1941年遠赴敦煌考古,臨摹千佛洞壁畫大小共276件,歷時兩年又七個月,使他上溯北魏唐宋精麗高古的描繪技法,邁入職業畫家的創作領域。至此畫作敢於用重彩重色,色澤濃豔,敷染醇厚;同時受敦煌佛教藝術宏偉輝煌所啟發,挑戰尺幅巨大、經營繁複的創作。

張大千的水墨作品「深山古柏」。
張大千的水墨作品「深山古柏」。(圖/史博館提供)

在時代氛圍引發之下,張大千開始將西方抽象主義的理念消化吸收,應用到傳統水墨畫上並成功轉化,開創出富有現代感的潑墨潑彩畫風,拓展了面的形式與用水的技法。晚年更將此與各種皴點線條結合,集其大成;揉合了中西,在具象與抽象之間自由穿梭。因此,其藝術創作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中西藝術交流的重要成果,蘊藏著重大文化意義。1981年張大千響應史博館《寶島長春圖》巨畫的構想,擔任第一位開筆的畫家;1983年《廬山圖》完成後在國家畫廊展出,轟動一時。時至今日,史博館典藏張大千書畫創作227組件,多為旅歐時期所作,精采展現其由成熟的寫意風格,演變至晚年潑墨潑彩的繪畫藝術發展歷程。

由史博館典藏中的張大千知名水墨作品「夏山雲瀑」。
▲由史博館典藏中的張大千知名水墨作品「夏山雲瀑」。(圖/史博館提供)

另外,傅狷夫自幼受父親傅御的古文、書法、篆刻等藝術薰陶,書法以歐體入手,遍臨中國歷代名家碑帖,承襲中國文人傳統意識和涵養,奠定書畫作品與題跋的基本學養。1934年領悟徐悲鴻「以西潤中」論點,開啟中西融通思想,其畫風日趨奔放。後年因抗戰至巴蜀,受靈山秀水的啟發和受業於陳之佛,領悟色彩千變萬化,以及在色中加墨的手法,師法自然,畫風始有轉變。渡海來臺,傅狷夫鍾情於行草之書體,尤以王鐸為首,使傅氏連綿草自成一格,於行筆時隨心所欲,起落筆間的粗細和運筆輕重緩急,依佈局之需要來連接宛如一幅圖畫。

傅狷夫的水墨作品「濤」。
▲傅狷夫的水墨作品「濤」。(圖/史博館提供)

在藝術創作上將西方寫生技巧融於中國傳統水墨之中,來表現臺灣懸崖峭壁山石嶙峋;擅以點漬法表現臺灣北海岸海浪的驚濤駭浪;另以染漬法表現臺灣阿里山雲海流動的瞬息萬變,創出傅家山水之特色,被稱為「臺灣水墨的開創者」,有「雲海雙絕」之美譽。傅氏與史博館的情誼,緣自於1959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為提振臺灣沉寂已久的書法風氣,主動邀請一群渡海來臺的書畫家所組成「十人書會」舉辦書法聯展,傅氏為其中之一。期間,傅氏草書表現獨特,在書畫藝壇中漸展頭角,樹立起個人獨特的風格。

由史博館典藏中的傅狷夫水墨作品「松風萬壑圖」。
▲由史博館典藏中的傅狷夫水墨作品「松風萬壑圖」。(圖/史博館提供)

 

相關連結:南張北溥兼擅宗派 溥心畬的史博藝術家日 呈現近代詩書畫精髓全貌

相關連結:表彰文物典藏價值 史博藝術家日推崇13位大師 首檔李奇茂備受好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