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臺蒙藏茶飲新生活   蒙藏文化館展出茶鄉茶香特展   彰顯濃郁茶文化特色

▲蒙藏文化中心推出茶文化特展受矚目。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15日起在蒙藏文化館舉辦《茶鄉茶香-從臺灣到蒙古西藏》展覽,並與臺灣24個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家合作,展出約221組件各式茶器具與茶席,集結臺灣、蒙古與西藏茶文化,以茶為媒介,連結臺灣及蒙藏土地與文化,串聯起滿溢茶香、穿梭古今、橫跨地域的多元茶文化之旅。

▲文化部長王時思致詞時表達對跨地區茶文化發展的重視,與文化部的政策吻合。(記者 辛澎祥/攝)
▲文化部次長王時思致詞時表達對跨地區茶文化發展的重視,與文化部的政策吻合。(記者 辛澎祥/攝)

文化部次長王時思表示,喝茶在臺灣人的生活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在臺灣有各種茶的種類可以選擇,不管是年輕人的手搖茶,還是在生活裡面的早午晚茶,甚至是路邊的奉茶,也有各式各樣的茶席,各種茶道的流派在臺灣發展。蒙古與西藏有各自獨特的飲茶文化,而飲茶文化是世界各國的共通語言,「茶鄉茶香-從臺灣到蒙古西藏」展透過「茶」連結人與文化,也表述臺灣這塊土地上多元文化的獨特性,期盼大家共享並珍惜文化交流所帶來的友誼。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左一)師大美術館館長白適銘(右一)及茶界領導人展場合影。(記者 辛澎祥/攝)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左一)師大美術館館長白適銘(右一)及茶界領導人展場合影。(記者 辛澎祥/攝)

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余佩瑾以「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祝福「茶鄉茶香-從臺灣到蒙古西藏」的展出。余佩瑾表示,此次展出跨地域的介紹了臺灣、蒙古及西藏的飲茶文化,喝茶是一種儀式,民眾參觀展覽之後,如果能與三五好友一起喝茶,相信是人生一大樂事。

▲在蒙藏文化中心主任高玉珍(左二)的陪同下,文化部次長王時思(右二)聽取導覽,神情愉悅。(記者 辛澎祥/攝)
▲在蒙藏文化中心主任高玉珍(左二)的陪同下,文化部次長王時思(右二)聽取導覽,神情愉悅。(記者 辛澎祥/攝)

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主任高玉珍表示,「茶鄉茶香」展覽規劃早期臺灣茶文化、蒙古生活與茶文化、西藏生活與茶文化與臺灣當代陶藝茶具之美4大主題,串聯今昔時空與臺灣、蒙古、西藏文化發展樣貌。展覽展出大眾所熟知的臺灣當代陶藝茶具及茶席藝術,以時代為「緯」、器具為「經」,跨越清領、日治時期至民國,帶領觀眾回顧臺灣的茶金歲月及當代茶藝生活美學,展場特別規劃重現蒙藏當地生活情境,展出蒙古包與犛牛帳篷等生活用品,以及蒙古與西藏煮茶、喝茶用具,一次品味臺灣、蒙古與西藏各具獨特魅力的茶飲生活,感受蒙古牧區及西藏牧區的生活風景。

▲臺灣茶的悠久歷史與文化傳承,展現茶產業永續的發展態樣。(記者 辛澎祥/攝)
▲臺灣茶的悠久歷史與文化傳承,展現茶產業永續的發展態樣。(記者 辛澎祥/攝)

臺灣茶於清領時期隨著移民渡海而來的飲茶習慣與器具逐漸融入臺灣本島生活並落地生根,如日常用器龍罐、婚嫁茶具組、工夫茶具等,淡水開港後更以「Formosa Oolong Tea」之名開啟了臺灣茶外銷的黃金時代。蒙古人傳統以游牧維生,以肉及奶製品為主食,蔬菜缺乏,茶因此成為維生素的重要來源,蒙古地域遼闊,各地的飲茶習慣不同,較為人熟知的蒙古奶茶的特色是加鹽不加糖、熱飲不冷飲。藏人飲茶歷史悠久,其飲用酥油茶的習俗與藏區高原寒冷地理環境息息相關,使其茶文化發展自成一格,西藏飲茶方式主要分清飲與調飲兩大類,清飲即為清茶(藏人習慣加少許鹽烹煮),調飲則包括酥油茶、奶茶、麵茶、油茶、糌粑茶等。

▲蒙古茶生活讓飲茶更具豐富生命的質感與品味。(記者 辛澎祥/攝)
▲蒙古茶生活讓飲茶更具豐富生命的質感與品味。(記者 辛澎祥/攝)

蒙藏文化中心表示,茶飲不僅是款待客人的友誼表現,也是現代人追求心靈寧靜與精神慰藉的依歸,隨著時間發展與地理環境的演變,各民族發展出不同的茶文化,可從中一探其各具特色的文化樣貌。

▲藏式茶文化的流傳與應用,在茶葉定位的文史中述說著美麗神話故事。(記者 辛澎祥/攝)
▲藏式茶文化的流傳與應用,在茶葉定位的文史中述說著美麗神話故事。(記者 辛澎祥/攝)

展出除有蒙藏文化中心典藏文物,也與24個博物館與私人收藏家合作展出,包括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與民政局、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林安泰古厝、新芳春茶行、有記名茶、駐台北烏蘭巴托貿易經濟代表處、臺北市大安區公所、臺北市茶藝促進會、中華工夫茶協會及多位收藏家,質量豐富,多元紛呈,是一次以茶文化為主軸的特展,令人在驚豔之餘有大飽眼福之感。

 

 

相關連結:在臺傳承73年  蒙古民族成吉思汗祭典  見證臺灣多元文化發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