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品肴 品味生活 淺說茶肴的藝術情味

【特約撰述/林淑珠】

中國人對於茶的利用,「吃茶」比「飲茶」的歷史更為悠久,先由「藥用」發展為「食用」,最後才發展為「飲用」,進而提昇至「品茶」的精神藝術文化的層次。

「品茶」是純粹的「清飲」,品茶時專注於目視茶色,鼻嗅茶香,口嚐茶味,品茶時以空寂的意境為貴,避忌人間煙火的塵味。本文所要談的「茶肴」食事,則是兼具了「藥用」與「食用」與「飲用」的實質效用;「品茶肴」的精神文化義蘊,在於風雅閒適愉悅,為一成不變的日常飲食生活增添「儀式感」,一週有一次茶肴的獨享或共享,做為閒情雅趣的調劑已足夠。以「茶」的風雅結合「肴」的通俗,品茶兼品肴,讓生活與人生更加有情有味而愉悅歡欣。

茶肴製作:林淑珠(凍頂烏龍茶·粉末)圖/躍昇文化 提供 。
▲茶肴製作:林淑珠(凍頂烏龍茶·粉末)。(圖/躍昇文化 提供)

茶是天然的保健飲品,我們可以經由泡茶喝茶,吸收利用茶中水溶性的維生素;至於茶中所含的脂溶性維生素,則可藉由吃茶來加以攝取利用,例如以茶入菜,把茶葉、茶湯、茶粉,以及茶的鮮葉等,用來當做一般食材的搭配料,調理成為餐食,這是茶葉的多元化的利用~稱之為「茶肴」「茶菜」「茶餐」「茶饌」等。

筆者所撰寫的茶肴書曾獲新聞局金鼎獎的頒獎勉勵,出版單位的推薦重點是「作者把茶菜當學問來研究。將茶菜的精緻風雅,表現得十分完美出色。兼具實用性與欣賞性。」得獎評語的重點是「精心研發,頗具創見;圖文並茂,展現中國茶道文化。」如上的推薦詞,以及得獎評語,可說是茶肴的藝術文化的特質。

茶肴製作:林淑珠(文山包種茶·茶湯)圖/躍昇文化 提供
▲茶肴製作:林淑珠(文山包種茶·茶湯)。(圖/躍昇文化 提供)

茶肴正如茶,有益健康,無庸置疑,本文不再贅述。筆者多年的試驗與經驗,茶肴需要技術來調理,需要藝術來呈現,擇要分享心得如下:

(一)廚藝不難,配合茶性

茶葉依照其製程「發酵程度」的不同,概分為六大茶類: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烏龍茶)、紅茶、黑茶,各類茶品各有其外觀與質性。只要具有調理家常菜的基本廚藝,就不難調理茶肴;只要顧及食材配合茶性,就可調理出健康、美味、美觀的茶肴。若不諳茶性,可搜尋「茶類」或「茶肴」相關資訊,參考試作。

茶肴製作:林淑珠(東方美人茶·茶湯)圖/躍昇文化 提供。
▲茶肴製作:林淑珠(東方美人茶·茶湯)。(圖/躍昇文化 提供—

(二)茶性搭配食材舉例

例如(1)「不發酵」的綠茶可以磨粉綴飾食物,不耐高溫烹煮;(2)「輕度發酵」的文山包種茶可以清蒸魚蝦,去腥增其鮮味;(3)「中度發酵」的高山茶以及鐵觀音茶,運用範圍廣,不久煮即可;(4)「重度發酵」的東方美人茶以及(5)「全發酵」的紅茶,可調製甜湯品;(6)「後發酵」的普洱茶可以高溫烹煮,不適宜磨粉綴飾食物直接食用。

(三)宜中宜西,復古創新

茶肴可當正餐也可當點心,傳統的茶肴例如樟茶鴨、龍井蝦仁、茶葉蛋、擂茶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中華美食。茶肴可用中餐或西餐的形式來展現,在茶與肴的學理基礎上,既復古亦需創新,所謂與時俱進。茶葉不限於台灣所產製者,食材以本地當季易得者為宜,若費時費神張羅,則有違茶文化精神的閒適從容意趣。

茶肴製作:林淑珠(紅茶·茶湯)圖/躍昇文化 提供。
▲茶肴製作:林淑珠(紅茶·茶湯)。(圖/躍昇文化 提供)

(四)賞心悅目,搭配美器

茶肴豐儉皆宜,無論是開胃菜、主菜、甜點等,都需要呈現出賞心悅目的視覺藝術美感,以愉悅的心情來欣賞來品味。賞心悅目的訣竅之一是搭配美器,美器的定義很簡單:材質方面避用塑料製品,食器的色調與圖紋需簡潔,清新雅緻而不多彩雜亂,避免看得眼花撩亂,混淆茶肴的風采。

(五)風雅茶肴,留白生活

茶肴廚藝真正的高手是擺盤的「留白」,留白比堆砌重要,食器內不宜裝多裝滿,寧少而勿多才會顯得雅緻,才會賞心悅目。茶肴的藝術文化旨趣,正是緣於我們紛繁嘈雜的生活需要留白,需要含容更多清雅的情味。

茶肴製作:林淑珠(普洱茶·茶湯)圖/躍昇文化 提供。
▲茶肴製作:林淑珠(普洱茶·茶湯)。(圖/躍昇文化 提供)

主要參考書目:《茶之風味》2002年台視文化公司出版。 《茶宴》2004年時報文化公司出版。

(本文作者林淑珠,高中國文教師退休,著有茶書數本,現為自由作家)

 

相關連結:武夷龍井 雀舌旗槍 致廣大而盡精微:滑國璋詠茶聯淺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