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的循環時間銀行 多元人力交換 重返社區共好時光

【記者 周蘭君/採訪報導】

隨著社會變遷及家庭結構改變,人際關係逐漸淡化,社會信任也日趨消失,社區居民間的關懷互助也日趨薄弱。這樣的現象,你我都面臨到了。

社團法人花蓮縣持修積善協會因應花蓮在地高齡化現象,以及為重建強化社區及社會之互助網絡,提升社區居民彼此信任關係,於109年在花蓮縣政府社會處輔導下爭取到衛生福利部「時間銀行多元培力試辦計畫」補助,透過時間銀行試辦運作,帶動社區產生「善的循環」,讓生活更安心。

▲花蓮市國風社區一起加入推展時間銀行行列。(圖/社團法人花蓮縣持修積善協會提供)

宣導人員劉月桂表示,「時間銀行」屬於新名詞,大多數民眾都不知道,僅極少部分居民曾經聽過,但詳細定義也不清楚。為此,執行團隊絞盡腦汁改用民眾瞭解的方式進行,例如以早期「農業時代」,每到收割稻穀的季節,農戶因為人力不足,會採用互助協力方式。今天我家收割需要人手,你來幫我;明天你家收割需要協助,換我來幫你。用這樣的概念為基礎進行延伸,引導社區居民理解,「你是否和我一樣,我們一直都在找尋農業時代的互助良善呢?」陳阿姨開心地說:「這樣我知道,就是用服務來換取服務,只是我現在用不到,可以先將服務時數儲存起來,以後要用的時候在提領就可以。」

為啟動交換及提領機制,執行團隊發現大家還是多存少提,或是將時數捐贈給服務單位,鮮少使用在自己身上。有鑑於此,為讓觀念扎根,特地規劃幼兒參與服務,帶領學童參與社區事務,例如、人合居-小小店長、小小圖書管理員、一日農夫體驗及社區爺奶關懷等多元服務內容,透過時間銀行機制中,帶入服務精神。同時運用核發”點數”的方式,引導幼兒學童可將累積點數進行兌換所需,其中就讀幼兒園的小琪累積10點後,很開心換取到一本字典。

為保有弱勢家庭尊嚴,且引導個案投入社區事務,透過時間銀行運作,每月將服務時數兌換冷凍生鮮食材,從被動領取到主動兌換,給予相對尊重,無形間也消除不對等的歧視。另外,還有社區志工用服務時數交換講師來授課、捐贈服務時數給需求家庭交換簡易修繕服務等,整個社區透過具有意義性的方式,傳達關心與照顧。

▲弱勢家庭媽媽透過累積服務時數來交換愛心生活物資。(圖/社團法人花蓮縣持修積善協會提供)

理事長施慧萍表示:「善的循環」時間銀行多元培力推動服務方案,希冀推廣時間銀行理念,從單向助人,到鼓勵雙向互助機制,進而重建強化社區及社會之互助網絡,並能擴大服務方案成效,營造溫馨的幸福花園城市。」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