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光三十全新跨界製作《精衛》 臺灣當代戲曲史重要里程碑

國光三十全新跨界製作《精衛》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今年欣逢國光劇團成立三十周年,國光劇團自2024年策劃回顧演出經典新編戲之外,今年持續推出「永恆時尚」傳統戲,更於上半年推出全新跨界製作《精衛》,揉合古典文學「精衛鳥」意象,以「京劇x詩劇x舞劇」跨界架構,在80分鐘的演繹中,深刻探討謎樣的歷史人物「汪精衛」之複雜面向。

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藝術總監王安祈(左一)率領《精衛》演員李家德與黃宇琳合影。(記者 陳安婷/攝)
▲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右一)、藝術總監王安祈(左一)率領《精衛》演員李家德與黃宇琳合影。(記者 陳安婷/攝)

遊走於歷史爭議邊緣的汪精衛,身兼愛國者與叛國賊、革命家與詩人等多重身份。國光劇團全新製作《精衛》,即以《山海經》中精衛鳥為引,穿梭於歷史與詩歌之間,試圖揭開這位歷史人物複雜內心世界的面紗,並重探汪精衛的詩人情懷。

汪精衛早年追隨孫中山投身革命,孫中山遺囑由他主筆,可見其深受器重,卻在抗日戰爭時期選擇與日本合作,從而背負千古罵名。著名漢學家葉嘉瑩曾言,汪精衛詩詞中存在著「烈士情結」與「精衛情結」;余英時院士亦指出:「汪精衛在本質上應該是一位詩人,不幸這位詩人一開始便走上『烈士』的道路,因而終生陷進了權力的世界。」這段話不僅點出了汪精衛悲劇的根源,更道出了國光劇團《精衛》欲探索的核心:透過汪精衛的詩詞,還原一個更真實、更複雜的他。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說明創作發想及緣由。(記者 陳安婷/攝)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說明創作發想及緣由。(記者 陳安婷/攝)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表示,汪精衛本名汪兆銘,以精衛為其筆名,乃敬佩效法精衛填海的精神:「明知不可為,九死其未悔」。此番編創《精衛》,並非傳統的「汪精衛傳」,而是以精衛鳥的異想世界為背景,透過京劇扮相的汪精衛(李家德飾)與精衛鳥(黃宇琳飾)的跨時空共舞對話,洞察虛無,呈現其內心掙扎與情感。劇中的精衛鳥更延伸、切換為汪妻陳璧君,深入探索汪精衛的內心世界。

李家德與黃宇琳攜手國光三十全新跨界製作《精衛》
▲李家德(右)與黃宇琳攜手國光三十全新跨界製作《精衛》。(記者陳安婷/攝)

劇中使用汪精衛寫給妻子冰如的情詩,以及投身革命時的豪情壯語,展現其多重情感面向。「精衛銜石癡狂,我敬其明知不可為,卻九死不悔──死有何難?世上最難,莫過親手自毀千秋萬世身後名!」。《精衛》是一齣融合京劇傳統底蘊、當代舞蹈肢體展現,以及詩歌深邃意境的跨界之作,全劇由2位京劇演員加上8位現代舞者組成,以多重媒介折射汪精衛對理想的執著與對現實的無奈。全劇「京劇x詩劇x舞劇」跨界演繹,重塑歷史人物,引領觀眾穿越歷史迷霧,探索真實歷史與個人記憶的複雜關係。

把汪精衛的故事「收納」在神話鳥異想之中,汪精衛飾演者李家德表示,他不必寫實穿西裝,舉手投止仍是京劇四功五法。同時,這齣戲有許多內心掙扎的表現,與傳統形式不同,而是以靠近現代劇心情宣洩的方式表達,例如要與日本政府合作時,李家德以連續腳步、由慢而快的節奏方式顯示其內心翻騰不已的波動,也運用了一黑一白的2支槍花,象徵兩種想法的拉扯,觀眾進場觀看時,可以細細品味諸如此類的眾多用心之處。

國光劇團全新製作《精衛》,李家德飾演汪精衛靈魂
▲國光劇團全新製作《精衛》,由李家德飾演汪精衛。(圖/國光提供)

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表示,2025國光三十,秉持創作態度面對傳統,在紮實的技藝保存下,持有開放的彈性態度,在創新與傳承並重下,持續嘗試跨國、跨界、跨領域的創作,深掘「台灣京劇新美學」之人文內涵,拓展各種傳統美學的可能。4月的全新製作《精衛》,融京劇、舞劇、詩劇為一身,不僅是表現形式的跨界,更是在多重問答中激盪出抒情,觀眾更可從中照見自我,是一齣精心的跨時代製作。

此外,國光劇團5月於雙融域進行「鏡花水月」國光30戲曲劇場光影沉浸展,又是挖掘科技與京劇共融出嶄新美學的一大實驗。至於3年前就開始籌畫的8月臺法共製,臺灣演出後將至法國巡演,法國藝術家與京劇藝術家的共同創作,是相當難能可貴的文化交流。年底新編大戲更是挑戰京劇是否能演繹智能科技議題,國光劇團邁出的每一步都令人期待。

 

 

相關連結:國光劇團經典新創大戲將登場   庄頭劇場新竹場首度挑戰戶外公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