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325起試營運 珍貴攝影資產首度曝光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乘載著攝影界與愛好影像文化者的殷切期待,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將自3月25日起展開試營運,也扮演「跨域、交流、溝通」的關鍵角色,同時帶來首檔三場重量級展覽,國內珍貴攝影資產也首度曝光。

24日試營運記者會,在文化部次長蕭宗煌和國美館長梁永斐共同揭牌下,宣布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自3月25日至4月18日試營運,文化部司長梁晋誌、臺北藝術大學教授林宏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諮詢委員張蒼松、藝術家代表陳敬寶等共襄盛舉。

首檔三展,包括臺灣攝影策劃展「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由教授林宏璋策展;國際展「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則由現任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展覽企劃總監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策劃;記錄臺北館文資修復歷史的常設展「跨・交・通」,亦將同時開放展出。

▲▼在文化部次長蕭宗煌(右)和國美館長梁永斐共同揭牌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大步邁向新局面。(記者 陳安婷/攝)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表示,「歷史學家以史為鑑,攝影家則以鏡寫史」,攝影術的發明改變人類對視覺影像描述與記錄方式,在今日攝影不只是歷史影像記錄的工具、心靈記憶的載體,更是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全球197個國家233個地區,超過150間攝影博物館,但是在臺灣卻沒有,因此臺灣攝影界自1994年開始有成立攝影博物館的呼聲。

攝影界分別於2007、2008年成立「臺灣攝影博物館推動成立籌備處」及「臺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但效果不彰。直至2012年,國家攝影博物館行動聯盟提出「攝影是全民文化資產,臺灣需要國家攝影博物館」的訴求,終於獲得文化部正式回應,啟動「國家攝影資產搶救及建置攝影文化中心計畫」,開始有系統的搶救散失各地值得典藏之臺灣攝影作品,並建立統合整理平台及展示空間,讓典藏作品可以充分展示及運用。

蕭次長提到,今天收到臺北市政府核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營運的使用許可函,象徵國家攝影博物館的願景已邁出第一步。

▲貴賓們在記者會上對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有諸多期許。(記者 陳安婷/攝)

國美館長梁永斐指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未來除了舉辦國際、臺灣攝影家展覽之外,也將致力於社區的聯合、同業與異業間的聯盟,並將臺灣珍藏作品推向國際,促進國內外攝影界更加活絡。自3月10日起開始線上預約參觀臺北館,兩天內即秒殺,反應十分熱烈。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諮詢委員張蒼松則期許,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前年移撥國美館時,典藏作品約8,000件,目前典藏已超過1萬1千多件。由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成立,目前在國外的珍貴攝影作品,都可能因為有這樣的專業中心,回到臺灣的懷抱。

▲「舉起鏡子迎向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展場。(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以鏡子做為攝影的隱喻,「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從攝影技術史、殖民歷史的觀看關係、現代化進程等視角,探討二十世紀中期以前的臺灣攝影史脈絡,並邀請9位當代攝影家以「藝術研究」計畫介入,作為展覽脈絡的回應與補遺。策展人林宏璋認為,該展探討的是拍攝者、被攝者、照片觀者間的三角關係,以臺灣為本位,書寫臺灣的影像歷史。

▲約翰.湯姆生拍攝的早期臺灣影像-荖濃溪旁森林覆蓋的山丘。(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展覽中涵蓋超過600幅珍稀的早期臺灣影像,出生於英屬殖民地的聖朱利安.愛德華茲(St. Julian Hugh Edwards)、英籍的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以及開業於香港的華人攝影師賴阿芳(Lai Afong)等,為19世紀最初記錄下臺灣的攝影家。展覽中最早的臺灣影像,可以追溯至聖朱利安.愛德華茲所拍攝的一系列臺灣原住民的肖像(1869-1870)。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不僅展現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在保存攝影文化資產的決心,更以嶄新的影像策展觀點回應積累百餘年的臺灣攝影史。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展場。(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已於3月8日搶先開箱重要展品的「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展覽巡迴全球 6 座城市,於倫敦、加州等重要藝術機構展出。「塵與時」以一張曼・雷(Man Ray)拍攝杜象作品的神秘灰塵紀錄照片為引,思考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撲朔迷離的關係,臺灣為全球巡迴的亞洲唯一一站。

知名英國策展人大衛.卡帕尼也透過預錄影片表示,透過〈灰塵滋生〉這幅影像,以及它與其他為數眾多的攝影作品之間的關係,也許就能講述一個跟過往的一百年有關的動人故事。我們也發現這個展覽似乎呈現出某種普世的吸引力,畢竟,塵土是無論何處都存在的現象。

除了兩檔精彩的攝影藝術展,常設展「跨・交・通」回顧「臺北館」走過的歲月足跡與修復再利用歷程。1937 年落成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由日本建築師渡邊節設計,設計風格為和洋混合風格的「興亞式」建築,其特徵為現代簡潔屋身、日本趣味裝飾及東方樣式屋頂塔樓。戰後歷經「臺灣航業公司」和「臺灣省公路局」(「交通部公路總局」前身),見證了臺灣建築史和交通史。「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的進駐,使其轉型為推動臺灣攝影及影像藝術傳承、發展、溝通、跨域及跨國交流的類美術館空間,其在空間利用功能幾度轉變間,仍持續扮演「跨域、交流、溝通」的關鍵角色,賦予了古蹟以富含人文價值的新生命。

▲與會貴賓以攝影窗手勢歡慶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開試營運。(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也於試營運首日發行《PHOTOPAPER相紙》,藉由報紙形式,將展覽資訊與當代攝影知識融入大眾日常生活。《PHOTOPAPER相紙》以「旅行」為核心主題,輔以「2020全球疫情下的攝影動態回顧」及「臺灣攝影場景側記」專欄,限量發行五千份,民眾可於各大美術館、藝文機構、獨立書店索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