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頒獎典禮   文化部長史哲強調將文資帶往過去迎向未來

▲文資保存獎頒獎典禮強調文資的重要性。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第六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頒獎20日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舉行,文化部長史哲到場向得獎者表達祝賀之意,並頒贈獎座肯定得獎者為保護文化資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本屆得獎者為保存維護類-高雄市歷史建築「逍遙園」、保存貢獻類-李乾朗、保存傳承類-施至輝。

文化部長史哲致詞時表示,文化資產不僅是將我們帶往過去,更要帶向未來,文化資產是呈現過往歷史、土地與人民歷史記憶最重要的媒介,修復文化資產不僅是為了建構臺灣國民文化認同的基礎、傳承文化資產的核心價值,更希望透過文化資產維護、研究、調查、修復等過程和脈絡,將過去與未來產生連結,在面對AI當道的時代,文化資產是最真實、真切的存在。

▲文化部長史哲(左)頒發文資保存貢獻獎給學者李乾朗教授。(圖/文化部文資局 提供)
▲文化部長史哲(左)頒發文資保存貢獻獎給學者李乾朗教授。(圖/文化部文資局 提供)

史哲指出,近3年受限經費不足,各縣市申請文資保存相關案件有高達447件未審退回,但在行政院支持下,明年起為期6年的歷史五期計畫,共獲核定近160億,文資局也於首批核定總數高達357案,補助金額達60億。維護文化資產是一場跟時間的賽跑,史哲感謝本屆3位得獎者對於保存文化資產的堅持,期盼在政府及民間的持續努力下,臺灣能帶著最獨特、多元的文化基礎走向國際,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自信。史哲強調,當有越來越多的文化資產面臨保存、修復的時刻,文化部也會更加速教育、學術、人才培育、文化科技創新等的多元接軌,期待「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能有更多的引領作用」。

▲文化部長史哲(左)頒發文資保存貢獻獎給得主施至輝。(圖/文化部文資局 提供)
▲文化部長史哲(左)頒發文資保存貢獻獎給得主施至輝。(圖/文化部文資局 提供)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指出,文化部自2009年起設置「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每3年辦理一次,今年已邁向第六屆。本屆保存維護類獎項頒給高雄市歷史建築「逍遙園」,逍遙園興建於1939年,1940年開園,是日本真宗西本願寺第22代法主大谷光瑞的臺灣別館農莊。為了使逍遙園可最大程度恢復原貌,高雄市曾邀請多位日本匠師來臺傳授關鍵的傳統工法,以提升修復品質,建立紀錄與保存文資事件歷程真實史料的制度,修復工法相當嚴謹,可謂相關案件修復保存的典範。

保存貢獻類獎項得獎者李乾朗為建築史學者及古蹟專家,投入50餘年精力關注古蹟保存維護,全心投身古建築田野調查研究工作,建構臺灣建築史理論架構,發掘臺灣傳統建築工藝,並彙整大量臺灣古蹟文化資產,對傳承與推廣古蹟保存觀念影響甚深,貢獻顯著。

▲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衡道堂多功能空間同步舉辦本屆獲獎單位特展,展出李乾朗手繪穿牆透視畫法剖析古建築畫作。(圖/文化部文資局 提供)
▲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衡道堂多功能空間同步舉辦本屆獲獎單位特展,展出李乾朗手繪穿牆透視畫法剖析古建築畫作。(圖/文化部文資局 提供)

李乾朗致詞時表示,「我喜歡當古蹟的媒人」,歷史是一個解釋,但是我更喜歡穿針引線,用說故事的方法說給大家聽,聽的人或許也能因此而受用無盡。李乾朗說,古蹟對別人來說,只是古老的房子,但卻是幾十年來,我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古蹟使得我的生命不再只是區區幾十年,而能將生命與浩瀚的歷史融合在一起。」

保存傳承類獎項得獎者施至輝,為臺灣國寶級粧佛藝師,擅長木雕造像及漆線盤纏,鑽研粧佛工藝迄今70餘年,2011年獲文化部認定為重要傳統工藝粧佛保存者(人間國寶);其傳承泉州派粧佛工藝,突破泉州派只傳家族不傳外姓的俗規作法,不遺餘力培育藝生,將自身經驗及技藝無私傳承給後進,讓技藝得以延續,得此殊榮可謂實至名歸。

▲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衡道堂多功能空間同步舉辦本屆獲獎單位特展,展出施至輝及其藝生的粧佛作品。(圖/文化部文資局 提供)
▲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衡道堂多功能空間同步舉辦本屆獲獎單位特展,展出施至輝及其藝生的粧佛作品。(圖/文化部文資局 提供)

為彰顯得獎者參與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與傳承的傑出貢獻,即日起至11月16日止,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衡道堂多功能空間同步舉辦本屆獲獎單位特展,展覽內容包含施至輝及其藝生的粧佛作品、李乾朗手繪穿牆透視畫法剖析古建築畫作,以及高雄市歷史建築「逍遙園」的修復過程與建築特色紀錄。歡迎民眾免費參觀,感受臺灣文化資產的獨特魅力。

 

 

 

 

相關連結:「2023A+文化資產創意獎」活動及頒獎典禮登場 新秀崛起創意四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