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文化部主責推動的重大文化建設國家鐵道博物館,歷經近9年的古蹟修復及整備,將於31日正式對外開放第一階段的園區與展覽空間。30日行政院長卓榮泰、文化部長李遠、交通部長陳世凱、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鄭銘彰及首任主任洪致文、日本大宮鐵道博物館館長石田亨、民間鐵道交通協會、文化與交通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文物捐贈者代表、機廠老員工等共同出席開幕活動,見證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開放正式啟動,今日的場面也格外熱烈。
文化部表示,國家鐵道博物館所在地是舊臺北機廠,在2012年遷移至富岡車輛基地前,一直擔負臺灣火車維修、組裝、保養、修理等重責;2015年在歷經多年及許多關心鐵道文化保存的民意代表及公民努力下,近17公頃臺北機廠獲全區指定為國定古蹟;2016年底行政院核定「臺北機廠活化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實施計畫」,文化部自2017年開始規劃各個古蹟建築、景觀、軌道等設施的修復再利用與軟硬體整備。

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他欣喜今天能看到文化部與交通部通力合作,將一個原本可能面臨拆除命運的臺北機廠,成功活化成為一個向全世界展開雙手,並且展現臺灣文化歷史、交通建設、工業發達,並結合觀光一體多元的國家文化地標。卓榮泰說,國家鐵道博物館乘載著許多鐵道文物專家學者、協會成員、鐵道愛好者、民意代表等努力的軌跡,期許鐵博未來繼續像火車一節跟著一節一樣,一棒接一棒的充實鐵道博物館的各項內容,並且與國際交流、吸取經驗,在活的博物館當中,用鐵道、用火車訴說歷史的故事。

文化部長李遠說,國家鐵道博物館從2012年臺北機廠遷廠後各界的抗爭,到2015年的全區保留指定為國定古蹟、2016年啟動活化轉型計畫,直至今日第一階段開放,他很榮幸能在這樣的歷史時刻站在這裡,更要感謝許許多多在過程中協助的人。李遠指出,鐵博開館最重要的意義是繼臺北市西區的沒落又翻轉後,將再次翻轉整個東區。鐵博所在地緊鄰著國父紀念館、華視,當中又有大巨蛋、松菸,在鐵博的加入後,東區將集結文創、體育、觀光及媒體,形成一個不僅僅只有101或是充滿娛樂及商業的信義區,而是一個充滿歷史感、文化及活力滿滿的新東區文化園區。
從小在鐵道旁長大的李遠說,走進鐵博聞到習慣的機油味道,讓他有種完全回到童年的感動,「別人聞起來臭臭的味道,在我感覺卻是香香的」。李遠特別以他為鐵博寫下的一句話與大家分享,「時間就像一輛火車,他有一個長長的尾巴,我們怎麼也拖不住他,時間就這樣子過去了」,鐵博歷經抗爭、保留、修復許多辛苦的過程,保留下臺灣土地上的共同記憶,「文化工作就是團結臺灣」,相信文化一定能團結所有臺灣人。邀請大家一起來到鐵博,看見臺灣的記憶,看見即使還未修復的區域,都有屬於「臺灣感性」的廢墟之感。

交通部長陳世凱表示,臺鐵在行政院的支持下,透過古蹟容積移轉,讓償債基金可獲得一定資助與助益,使得古蹟保存的同時,能兼顧臺鐵未來永續發展。陳世凱提到,交通部鐵道局、臺鐵與文化部三方已於去年共同簽訂合作備忘錄,將藉由交通部與文化部的持續攜手,共同努力於鐵道文化、歷史及鐵道技術的保存等,實踐國家鐵道博物館不僅是一個博物館,更是一個「活的博物館」理想。
國家鐵道博物館第一階段開放空間包含柴電工場、總辦公室、技工養成所、材料試驗所、大禮堂及澡堂等6處古蹟建築,策劃〈動力.火車-柴電工場〉、〈移動與感動-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氤氳時代-員工澡堂〉3個常設展;〈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無限的火車情-臺灣鐵道攝影家古仁榮〉、〈打開!組立工場〉3個特展;〈總辦公室〉、〈大禮堂的職工生活〉2個現地展;以及特地為孩子們設計的「親子空間」、週末及國定假日期間的文物車輛動態乘車體驗服務。

鐵博表示,展覽充分運用古蹟空間特性結合展示設計,並以多元視角呈現臺灣鐵道所乘載的跨世代記憶與感動,包括以文學、電影、歌謠與美術等常民文化切入的〈移動與感動-鐵道上的文化與記憶〉,讓火車不再只是交通運具,而是與民眾生活緊密交織的文化載體;保存「臺北機廠」原有空間記憶樣態的〈大禮堂的職工生活現地展〉,帶領民眾走進過往職工的生活;〈動力.火車-柴電工場〉除了吸睛的24輛典藏車輛靜態展示,展覽亦運用現代科技互動技術,以大型滑軌螢幕透視柴電機車內部機械運作,聲光展演及內容精緻度成為全場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