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推出天空寫下的故事  以紅藜為敘事主角  開啟跨越地質與物種時間的沉浸式旅程

▲國美館推出以紅藜為敘事主角的天空寫下的故事。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國立臺灣美術館U-108 SPACE即日起至12月14日,推出公開徵件展演創作計畫「天空寫下的故事」,於沉浸式場域當中,展開一場融合藝術、科技與哲思的實驗性展演。展覽於25日舉行開幕式,由國美館副館長汪佳政主持,邀請觀眾透過互動體驗進入一段由種子視角出發的非線性敘事旅程。

「天空寫下的故事」由來自臺灣和國際的製作團隊共同創作,藝術家徐叡平擔任創意總監,跨領域藝術家Nancy Valladares擔任藝術總監,創意工程師葉博允負責互動設計整合,數位藝術家黃偉軒則設計了360度沉浸式影像投影,並由作曲家Haamid Rahim負責聲音設計與原聲帶創作,打造出這場結合沉浸式影音和互動體驗的作品。

▲國美館推出天空寫下的故事,開啟觀者來一場沈浸式旅程。(圖/國美館 提供)
▲國美館推出天空寫下的故事,開啟觀者來一場沈浸式旅程。(圖/國美館 提供)

國美館副館長汪佳政表示,國美館自2021年U-108 SPACE啟用以來,致力於創建一個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實驗平台,每年都會展示多樣化的作品,並為藝術家們提供更自由創作的空間,今年受邀的藝術家徐叡平團隊是去年國美館選拔的團隊之一。汪佳政指出,本次作品的構想是來自挪威的「末日種子庫」,這是一項全球農業的「諾亞方舟」計畫。「雖然『天空寫下的故事』名稱帶有詩意與浪漫,但實際上,這是一件結合科技藝術與哲學思考的作品,值得觀眾深入觀賞和思考。」

藝術家徐叡平表示,「天空寫下的故事」源自對「氣候焦慮」這一概念的關注,這個詞語反映了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不確定性,人們的焦慮與不安。「創作是一個可以承載不確定性的容器,讓我們一起面對,而非輕易陷入絕望或天真的樂觀。」徐叡平強調,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將時間視為線性發展,但在許多其他的世界觀和科學模型中,時間也可以是圓形或螺旋的。「這些理解讓我感受到希望,讓我們跳脫以末日為終點的線性思考。所以這個作品從一個末日後發芽的種子的視角開始講起。那這個種子它見證過島嶼的熱,也經歷過北極的寒冷。它穿越很漫長的時間,在末日之後又落土發芽,在發芽的瞬間它釋放出很多記憶,觀眾將透過參與的方式,用他們的身體、節奏與想像去拼湊這個種子的記憶。」

▲作者與觀者進行交流,讓活動充滿趣味性。(圖/國美館 提供)
▲作者與觀者進行交流,讓活動充滿趣味性。(圖/國美館 提供)

本次展覽的靈感源自2024年製作團隊受邀赴挪威斯瓦爾巴駐地研究,探索該地深埋於岩層130公尺的「末日種子庫」。這個地方以零下18度低溫保存全球數百萬種植物種子樣本,成為人類面對氣候災難威脅時的生物多樣性備份。臺灣也在此儲存超過四萬個樣本,其中包含紅藜這個曾被送上太空的原生作物。紅藜如同一種安靜的見證者,見證人類的科技進步、人類的野心,也見證人類逐漸的消逝。

▲展場所呈現出不同的質感與體驗,讓人走進空間感受多面向思考。(圖/國美館 提供)
▲展場所呈現出不同的質感與體驗,讓人走進空間感受多面向思考。(圖/國美館 提供)

本作以紅藜為敘事主角,展開一場關於記憶、循環與再生的思辨。作品的故事設定在末日後,紅藜麥種子又再度被埋到土裡。在萌芽的瞬間種子所有潛在的記憶都以碎片的形式被釋放出來。觀眾可透過和現場的磁磚記憶拼圖互動,觸發影像與聲音的變化,在一次次的選擇與重組中生成獨特的敘事路徑與記憶。每次體驗都不盡相同,觀眾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共同思考氣候變遷、物種保存與人類未來的連結。「天空寫下的故事」即日起於國立臺灣美術館U-108 SPACE展出,誠摯邀請觀眾於展期間蒞臨參觀,藉由作品的互動體驗,在不同的影像及聲音所構成的多元敘事結構中,感受和創作團隊共同寫下的詩意故事。

 

 

相關連結:國美館沉浸式展覽「虛迷山」 開啟荒誕奇幻的神話宇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