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驗與轉折中追求志業   郭清治雕塑特展   跨越藝術   實踐人本風華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藝術生命的清澈明淨,來自於創作者的無私奉獻,落實的深摯信念,讓作品增添無盡真情。雕塑家郭清治六十個年頭的投入,作品經過時間的淬鍊更顯人本情懷,與觀者的對話提昇無窮意境。藝術修為豁達率性的郭清治老師,在雕塑的路徑上展現參透生命的執著與灑脫,展出的作品則向觀者傳達他與雕塑伴隨一生的生命風華,也讓這次的雕塑個展更加受到外界關注。

由國立國父紀念館主辦的「形符穿梭—世紀豐碑:2022郭清治雕塑特展」,30日於中山國家畫廊舉行開幕式,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國立國父紀念館長王蘭生、國立臺灣美術館長廖仁義、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知名詩人席慕蓉教授及多位雕塑界藝術家與會,從展出的作品中來印證郭清治堅持與專注的雕塑生涯中所執悟且令人讚嘆的成果。與會者從展場的南北兩區所展示呈現的作品中,從體量、重量到份量,都有著難以言喻的敬畏,說明了郭清治老師在雕塑業界所展現的影響力,也是該展跨越新舊年之際所展現的文化深廣度,更成為國父紀念館在中山國家畫廊年度最後一檔也是最受矚目的檔期,將雕塑的位階拉高至極大化,格外受到雕塑業界的重視。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致詞時表達對郭清治教授畢生在雕塑領域成就的高度推崇。(記者 辛澎祥/攝)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致詞時表達對郭清治教授畢生在雕塑領域成就的高度推崇。(記者 辛澎祥/攝)

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致詞時表示,郭清治教授歷經鑄銅、石雕、金屬、複合媒材、形塑空間等不同的實驗與轉折,始終不變的是對於雕塑獨特性與本土性的追求;逾半世紀的雕塑創作之路,從早期的寫實具象,經歷多年的探索與突破,開創出具有獨特東方氣質的個人風格,悠遊於具象抽象之間,不僅在國際綻放光芒,也是臺灣現代雕塑發展的縮影。

▲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強調郭清治老師是重量級的藝術家,作品也極具份量。(記者 辛澎祥/攝)
▲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強調郭清治老師是重量級的藝術家,作品也極具份量。(記者 辛澎祥/攝)

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指出,此檔是屬於重量級的展覽,除了作品量體都非常巨大之外,郭清治教授更是臺灣雕塑界重量級的前輩藝術家。展覽呼應了郭清治強調雕塑不只關注作品本身,還兼顧它所處空間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作品的展陳方式呼應主題「形符穿梭」,民眾欣賞作品的同時,也像穿梭在作品之間。藝術家一生致力於研究各式的創作媒材,探討雕塑跟空間的各種可能關係,也造就出屬於郭式的獨特風格。

▲國美館館長廖仁義認為郭清治老師從雕塑到複合媒材的創作,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記者 辛澎祥/攝)
▲國美館館長廖仁義認為郭清治老師從雕塑到複合媒材的創作,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記者 辛澎祥/攝)

長期研究臺灣雕塑史的國立臺灣美術館長廖仁義表示,郭清治教授在這60年間,從具象的雕塑創作到複合媒材的創作,作品結合理性與感性,用非常科學的技法去處理材料的潛在力量,再去發展出感性的創作符號,傳達時代與社會的訊息,使作品深具本土性。郭清治是臺灣戰後第一代雕塑藝術家,影響臺灣雕塑史的發展,甚至雕塑系後輩都受郭清治既自由又非常嚴謹的創作風格影響,可見他在臺灣雕塑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郭清治老師(中)與國美館館長廖仁義(左)及劉柏村教授展場開心合影。(記者 辛澎祥/攝)
▲郭清治老師(中)與國美館館長廖仁義(左)及劉柏村教授展場開心合影。(記者 辛澎祥/攝)

郭清治教授表示,他創作歷程前期都在研究造型與材料。從試做造型與材質實驗中,去探討雕塑美學的問題,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並投入複合媒材的創作形式。在作品裡蘊涵的創作思想,透過圖騰與造型的轉譯,展現出臺灣複合文化的特徵,也印證臺灣深厚的文化底蘊。雕塑創作風格,是典型的臺灣本土、原創性雕塑。他相信唯有建立獨創性風格的作品,才能與國際接軌,並獲得肯定。

▲郭清治的大型雕塑作品表現出大器的風範。(記者 辛澎祥/攝)
▲郭清治的大型雕塑作品表現出大器的風範。(記者 辛澎祥/攝)

國父紀念館表示,郭清治以人為創作基本思維,運用具象與抽象,實體與穿透的理念,藉著複合性的媒材,探討雕塑素材共融的創作途徑,使其創作的面向,打破傳統單一性的雕塑理念,建構多元思考空間,豐富了臺灣雕塑藝術的多樣性。郭清治從年輕的基礎造型雕塑到獨創領航的現代雕塑,玩轉媒材的可能性,以藝術創作為畢生志業,持續用作品與世界對話仍是他多年來的堅持,成為業界推崇不已的藝術創作典範。「形符穿梭 世紀豐碑:郭清治雕塑特展」自即謝起假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展出,展至2月12日止。

▲郭清治不同時期的雕塑品展現獨領風騷的底蘊。(記者 辛澎祥/攝)
▲郭清治不同時期的雕塑品展現獨領風騷的底蘊。(記者 辛澎祥/攝)

 

相關連結:形符穿梭 世紀豐碑 郭清治雕塑特展 座談會推升雕塑文化價值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