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在大明王朝的古物世界裡,瓷器的製成與呈現總能彰顯朝代的永世風華,在展現國力的同時尚能為傳承的文化繽紛樹立典範,實為明瓷在中國文明地位與史實定位的深摯意義。古物鑑賞家的宣和堂主人曾國良,在大明年製的代表性古物中,擇定珍藏的代表性古物「永宣瓷燭台」及「成化12花神杯」一批珍品,陳述其稀有的古物文采與價值,讓更多的珍品在時代傳遞與轉化的歷程中仍保有其內涵精髓,觀其器型仍見清澄色豔之感,讓大明宣德年製的瓷品更加具有傳世的生命力,歷久不衰,是此明瓷的極品象徵。
明永宣青花花卉紋燭台為八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為燭插,下層為台座,兩者均為束腰八方形,中層為連柱,形狀如酒盅倒扣。通体青花裝飾。燭插由上到下分别描繪蕉葉紋、回紋、變形蓮瓣紋。連柱飾有錦紋及纏枝花紋。台座面飾海水紋和蓮瓣紋各一周,外壁八面繪八组各式纏枝花卉,足内施白釉,底心無釉。此八角燭台結構複雜,裝飾華美,繪製紋樣使用的蘇泥勃青,青花色澤濃豔,有色暈漂散美感。隋、唐時的燭台底座刻劃精美的花紋,到了明代盛行八方燭台,燭台上有的置蠟燭形插柱,造型美觀大方,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永宣青花瓷素來為藏家所重,而八方燭台就是始創于明永樂時期的青花瓷器中的一類重器。傳世的永樂青花八方燭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所知不逾10件,存世稀少。這是八方燭台能在拍賣市場屢創高價的重要原因之一。八方燭台發展到宣德時期在畫法上表現出諸多的不同。最明顯的變化表現在柄口處的蕉葉紋代之以如意頭紋,頸部的葉格紋和纏枝菊紋代之以纏枝蓮紋。宣德時期均飾以鋸齒形幾何紋,正由于其器型的獨特性和存世量稀少,八方燭台總是能在拍場上創造佳績。
宣和堂主人曾國良也是知名古物鑑賞家及藏家,他也藏有明成化12花神杯珍品,展現出古物的丰采與稀有獨特性,高貴優雅,光亮耀眼。曾國良老師所藏之燭台一共有五組,靑花八方燭台宣德略高永樂,宣德靑花一對七十公斤的龍鳳紋大燭台應為皇宮所用,宣徳另三對分別為番蓬花飾、青花描金及宣德青花五彩,青花五彩最有名的是西藏薩迦寺的宣德皇帝贈給薩迦寺的傳世六百年青花五彩高足碗,而此靑花五彩燭台更為難得。
在大英博物館有一套罕見的康熙五彩十二花神杯,自然是鎮館重器般的存在。至于十二神杯身上描繪的十二月令花卉,需追尋至傳統節日花朝節,「日日有花開,月月有花神」是中國民間流傳着一種說法:農曆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這一天稱之為花朝節。花朝指的是百花爛豔的好美春晨,花朝之時也正是春光大好的時節。節日期間,人們會結伴去郊外踏青賞花,游覽玩耍,女孩會剪下五色彩紙掛在花枝上,又稱賞紅。
四季花卉作為天地靈秀之所鍾,花朝節賞花不但能賞其姿色、略其丰采,更能品其韻味,一覽花朵的清幽雅韻。歷朝歷代的文人,除用筆墨描寫或勾勒花朵的嬌豔欲滴外,也時常將花與自然、哲思連結在一起,意蘊深長。給花朵賦予美好的品德與情操,成為千古文人的精神秘語,承載着人們憧憬的不俗世界。騷客文人為花草植被給於不凡的性格,愛花之人也為各色花卉們留下一段段動人的故事,更讓12花神杯有著傳頌古物的價值,使得明清皇朝的花神杯更增添美麗動人的故事。
曾國良老師表示,大明成化年製款12花神杯,台灣宇珍最近拍賣的是康熙版,而康熙是執政61年(1662-1722)所造12花神杯數量眾多,而其仿的母版是早他二百年前的大明成化(1465-1487)的12花神杯,只是在拍賣市場從未見過大明成化版的12花神杯,以水仙杯及菊花杯為例,這成化版花神杯堪稱仙品,更加推升了珍品的保藏不易與特有的古物價值,大明成化12花神杯的珍品地位深寓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