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自然見詩情 黃麗淑的漆藝情緣

【記者周蘭君/採訪報導】

「漆」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天然素材,取自於漆樹的樹幹中,塗於器物上能保護器物。漆藝是一項雕塑、繪畫與工藝綜合的應用藝術。不但如此,技法千變萬化,雖製作費工耗時,但卻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漆藝表現的是溫潤內斂、高雅而不浮誇、低調卻華麗的陰翳之美,因此總是能讓人深深著迷!

▲黃麗淑藝師與展出作品合影

「慶曜麗緻-陳火慶傳人黃麗淑漆藝創作展」即日起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盛大開展!本次展覽為「重建臺灣藝術史-山中公傳人對臺灣漆藝發展影響研究計畫」系列活動之一,師承日本漆藝前輩山中公的陳火慶,為第一位台灣學習漆藝的匠師,在日本撤台後,他持續在台傳授漆藝,為台灣本土漆藝發展揭開嶄新面貌。後與賴高山、王清霜,被後人尊稱台灣漆藝界第一代的三巨頭前輩。為陳火慶第二代傳人的黃麗淑,對於國內漆藝的研究保存與發揚貢獻卓著。

▲霎那的永恆(種子系列作品)。

工藝中心許耿修主任表示:黃麗淑當時在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現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設計組工作,負責竹木藤類的廠商輔導,偶然的機緣下,接觸到漆器,對漆器的美產生喜愛與好奇。在廠商的介紹下,認識了陳火慶先生。當時,除了自己向陳火慶請益學習漆器技術外,有感於傳統技術保存的重要,亦邀請他至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向職員授課。之後向文建會申請委託辦理「漆器藝人陳火慶技藝保存與傳習規劃報告」,隨即展開招生與傳習計畫執行,這是政府第一次針對傳統工藝技藝傳承所完成的長期計劃,也是臺灣漆藝復興的轉捩點。

黃麗淑老師不但推廣漆藝,也開始創作,公職退休後,在南投縣草屯鎮建造了屬於自己的夢田—游漆園,這裡是黃麗淑的工作空間,園裡的花草樹木,雖平凡,卻都成為她的創作題材,在「游漆園」裡沒有珍奇的樹或嬌貴的花,一切都是那麼自然,沒有矯揉造作,「日常」成為最大的珍寶,亦是其創作來源。透過細微觀察園內的動植物、景觀,做為其作品的發想起點,創造了四季系列、月花系列、種子系列等,還有結合文學詩詞展現藝術之美的創作,這些都能看到黃麗淑在觀察中與自然的對話,也從平凡的生活中看見偉大的不凡。

▲與會貴賓大合影。

本展以黃麗淑老師的創作史為概念,從工藝所任職時的技術學習至游漆園自由創作時期,作品風格多樣。此外,配合「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同時展出「陳火慶傳人特展」,展品包含陳火慶、陳清輝、李榮烈、張憲平、劉清林、林建正、廖勝文、王佩雯、劉凌沖等人,合計作品約50件。另於展期內辦理兩場漆藝美學講座,讓民眾除可深入瞭解黃麗淑的漆藝創作歷程外,能進一步認識漆藝創作美學與臺灣漆藝歷史。

 

 

留言